信息化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
5G基站總數455萬個、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端口數3022萬個;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84.1%,3萬餘家基礎級智能工廠拔地而起;網民規模達11.2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9.7%……“十四五”期間,網絡強國建設蹄疾步穩,信息化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賦能作用日益明顯,爲中國式現代化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十四五”期間,我國5G實現了從“建得好”到“用得好”、從技術驅動向價值牽引的躍升。一方面,我國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量全球佔比達42%,首發全球規模最大的5G—A商用部署,推動5G—A產品體系日益豐富,300多個城市開啓5G—A賦能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創新步伐持續加速。“我國已形成了覆蓋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體系。培育出一批競爭力強的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介紹,11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穩步推進,400餘家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茁壯成長。
作爲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底座,高質量數據爲大模型訓練提供有力保障。“我國已初步建立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數據資源規模質量持續提升。”國家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局長溫銳鬆介紹,2024年,我國數據生產量達41.06澤字節(ZB),已形成醫療、工業、教育等行業的高質量數據集335個。
“我們已經與5個國家實驗室和10家央企達成了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合作意向,並以應用爲牽引,在具體場景中發揮大模型價值。”中國電子雲高級副總裁黃鋒告訴記者,公司推出了全鏈路AI解決方案——中國電子雲·新星,打造“3+3+N”產品服務體系,提供涵蓋多模態數據治理平臺、模型開發平臺、應用開發平臺等產品,建立由AI戰略諮詢、交付、課程組成的服務體系,從數據到模型再到應用服務,讓客戶真正將大模型“用起來”。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在算力基礎設施、5G通信網絡等領域積累了雄厚的技術基礎,爲大模型訓練、工業互聯網應用等提供了強大支撐。超大規模的市場需求則爲技術創新提供廣闊的試驗場和應用空間,形成技術、市場相互促進的創新生態。這些都爲網絡強國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政策與國際合作所負責人王常青說。
賦能作用日益明顯
“十四五”期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生產方式向“數據驅動+智能決策”轉變,加速形成以科技爲引領的新質生產力。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匯聚工業數據14億條,初步構建工業模型語料庫。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340家,重點平臺工業設備連接數超1億臺(套)。
謝少鋒介紹,大模型在電子、原材料、消費品等行業加快落地,在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製造、運營管理等環節得到應用。“我們在典型案例徵集遴選中發現,北京一家平板顯示企業利用大模型一鍵生成排產計劃,產線排產時間降低了75%。”
同樣在顯示行業深耕多年的TCL華星,近年來利用大模型技術將生產效率提升20%,材料開發週期縮短30%。“2023年,我們發佈了顯示領域第一款大模型產品——星智大模型,經過多次迭代現在已經是3.0版本,應用於研發、製造、供應鏈等各個環節。”TCL華星首席執行官趙軍告訴記者,在經過海量優質數據訓練後,星智大模型能夠處理更復雜的邏輯問題和多步驟推理任務。
未來,星智大模型將成長爲TCL華星研發與製造的“最強大腦”及AI Agents(智能體)中心,調度仿真、設計、流程優化等多類型Agent開展協同工作,實現通用工作、專業工作、創新工作的多場景AI賦能及深度參與,全面提升TCL華星的智能化水平。
在王常青看來,人工智能對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質量檢測等全流程深度賦能,推動生產效率實現質的躍升,加快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普惠效益持續釋放
“十四五”期間,得益於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互聯網應用創新發展,以及政策大力支持與引導,網民規模實現平穩較快增長。
此外,我國持續深入推進數字鄉村戰略、加快“寬帶邊疆”建設,提升邊疆地區網絡供給能力,推動農村地區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截至今年6月,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已達69.2%,較“十四五”初期提升13.3個百分點。信息技術加速向農業農村各領域各環節滲透融合,精準播種、變量施肥、智慧灌溉、環境控制等加快普及,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正加速從“盆景”走向“風景”。
“我們累計建設了116個國家智慧農業創新應用項目,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探索智慧農業技術裝備從研發到製造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徵集發佈了200餘個農業農村信息化典型應用案例。”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宋丹陽說。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在政務、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應用取得顯著進展。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線運行6年以來,已實現521萬項服務事項和3.6萬多項高頻熱點服務應用的標準化服務;遠程醫療服務網絡不斷擴展,覆蓋更多地區和人羣,互聯網醫療從最初的線上複診、藥品配送等,逐步拓展到在線問診、健康管理、醫療知識普及等多個領域;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100%,全民學習渠道持續拓寬……網絡強國建設始終將增進人民福祉作爲出發點和落腳處,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千家萬戶。(□ 李芃達)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