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美通過「臺灣衝突法」…反映在臺海戰略上的何種思維?
圖爲華府的美國國會山莊一景。法新社
一、時事掃描
二、命題趨勢
2025年美國聯邦衆議院通過《臺灣衝突嚇阻法案》,若中國對臺動武,將揭露中共高層及親屬在美資產,並禁止其進行重大金融交易。此舉象徵美國對臺海戰略轉向混合嚇阻,透過金融制裁、資訊揭露與輿論壓力,提升中國採取軍事行動的政治與社會成本。命題重點可聚焦以下幾個跨域議題:國際政治與戰略行動(混合戰、資訊戰、法律戰、經濟脅迫)、國家安全與戰略(軟性嚇阻vs.硬性嚇阻、非傳統安全手段)、法律與人權(海外資產揭露、個資隱私、人權與反貪腐倫理)、經濟與全球化治理(金融武器化、美元霸權、供應鏈政治化)、媒體與資訊素養(國際訊息操作、跨語言輿論戰、戰略溝通)。
三、牛刀小試
2025年,美國聯邦衆議院通過《臺灣衝突嚇阻法案》(Taiwan Conflict Deterrence Act),規定一旦中國對臺採取軍事行動,美國政府將揭露中共高層及其直系親屬在美國的資產與金融帳戶資訊,並以中、英文等語言向國際社會公開,同時禁止其在美國金融體系內進行重大交易。提案議員指出,透過揭露中共菁英的海外財富與金融活動,將對其內部形成輿論壓力,並引發國際道德審視,有助於提升政策的整體威懾力。此一立法策略最能反映美國在臺海戰略上的哪一種政策思維?
(A)展現軍事實力部署優勢,強化即時戰力投射能力
(B)透過經濟援助交換條件,勸導中方簽署和平協定
(C)運用資訊金融輿論手段,營造跨域嚇阻總體效果
(D)維持模糊政策外交彈性,以減少對抗升級之風險
答案:C
解析:(A)未涉及軍事部署或戰力投射,而是採取非軍事的策略性壓力手段。(B)未採取援助或談判誘因,主軸爲揭露與制裁,未提到換取和平協議。(C)透過資訊揭露、金融限制與國際輿論,對中共決策圈進行多重壓力,屬混合嚇阻。(D)美國曆年維持戰略模糊,但此法案爲對抗性政策,強調清晰警告與具體後果。
四、歷屆試題
以下資料摘自兩份研究報告,請依據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國際間的連結越來越緊密,晶片在美國設計、在臺灣運用歐洲的機器製造、在東南亞封裝、在中國組裝,雖已是日常模式,但供應鏈的依賴常被當成貿易戰的武器。此外,歐盟國家的能源安全遭受俄羅斯威脅,海底通訊電纜也成爲破壞的標靶,有些國家的企業更遭遇網路攻擊而蒙受重大損失,其中有大量網攻源自俄羅斯和中國,且因攻擊來自境外,難以確認實際攻擊者並將其繩之以法。
資料二、未來幾年內,世界恐面對多場涉及俄羅斯、中國、伊朗和北韓的衝突。俄、中是核子武器強權,北韓則致力擴大其核武庫,伊朗持有的濃縮鈾純度也已接近核武等級。此外,俄、中關係越趨緊密,且常態舉行聯合軍演;在俄國侵略烏克蘭的戰爭中,伊朗無人機和北韓彈道飛彈扮演重要角色。
統整資料一和資料二的內容,下列何者是關於國際衝突的最佳推論?請在下表先勾選一項最佳推論,再綜合兩份題文資料,歸納可以佐證推論的兩項理由。(2025分科)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