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終結行人地獄 南市府闢路須有遠見

有市民認爲,串聯臺南永康區與東區的中華路,人行環境最迫切需改善,市府將改善東區段人行步道,最快6月動工。圖爲現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餘小妹事件將滿兩年,臺南市交通死亡人數雖下降,行人死傷數卻未減,反映人本措施仍不足;追根究柢,南市不論舊市區或重劃區基本路幅都偏小,闢路須更有遠見,「六都唯一無捷運」也亟待突破,纔有望真正將行人拉出地獄。

事件後掀起的全臺「行人地獄」檢討浪潮,汽機車駕駛觀念改變許多,南市府從號誌與標線改善路口,也新設大量標線型人行道,但「先天條件」限制下,行人權益依然處處受限,每條路如何擠出空間讓行人安全地走路,是一道持續課題。

古都臺南市發展早,「府城(舊市區)」內的道路規畫,以現代交通量顯得吃緊,相對更缺人行空間,若無法新建或拓寬人行道,應讓騎樓、現有人行空間暢通,否則常見電箱、路樹佔於動線,甚至廣告招牌也成阻礙,行人還是走到馬路上。

不僅舊市區,即便許多新興重劃區,依然不見較大路幅。以歸仁高鐵特區爲例,8米道路有10條,雙向竟都只有單一混合車道,不僅汽機車爭道,車稍多就易阻塞,原已不寬闊的人行道上還有行道樹,中央擘畫的大南方新矽谷方案,高鐵特區是重中之重,一旦人口增加,人行空間不足又會涌現。

此外,六都中臺南唯一沒有捷運,民衆多仰賴汽機車、YouBike,搭配步行,增加道路交通量,加上部分路段人行設施不佳,走上馬路也釀事故風險;進度最快的臺南捷運第1期藍線目標明年底動工,2032年完工通車,愈快完工,才能徹底改善運輸工具結構。

臺南路幅小、捷運進度慢,基礎條件限制下,在在增加人本設施優化難度;去年行人30日內死亡33人是5年來最高,市府不僅要抑制數字上升,基礎建設規畫,也需要更多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