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治理交通美化數據? 高雄用錯力道
高雄市貨櫃車、聯結車多,交通環境不同於其他5都,車禍死亡數長年居冠。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記者林保光/翻攝
高雄市貨櫃車、聯結車多,交通環境不同於其他5都,車禍死亡數長年居冠,難以擺脫。交通問題複雜難解,副市長曾祭出考績手段,市長下令A1死亡車禍及整體死傷人數要降3%,設定KPI,反倒惹上隱匿死亡車禍數據疑雲。
市府近年致力推動交通工程、興建貨櫃車專用道加強分流,亦加強科技執法,降低A1死亡車禍,但2個月前突被警政署揪出,去年上半年「隱匿」28件死亡車禍,事後警方雖然迅速澄清,仍讓先前努力蒙上陰影。
防制車禍死亡事故,首重工程、接下來是教育,警方取締及防制作爲是末端,近期幾件事,則令人質疑市府在解決交通安全問題上,是否流於表面,用錯力道。例如先前大肆宣揚行人號誌的小綠人,增添「高雄熊」Q版畫面,博市民眼球,卻未針對紛雜的交通問題真正對症下藥。
而近期沿海路貨櫃車專用道合併調整的機車道路工程,未驗收即開放通行,3天內8名騎士摔傷、1人致死,大意的決策,讓人命有如草芥。
高市A1死亡車禍數據竄高,對市府而言儘管有「非戰之罪」,但更需積極面對高雄特有的環境結構,治本之道包括公共運輸須儘早到位、用路人高齡化問題必須未雨綢繆,讓市民真正感受到用路安全。
治理交通的基本功若沒做好,單想靠警方強力執法而降低事故數據,恐怕只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