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在野6成支持度 藍白不能辜負浪費
過半選民希望藍白合。圖爲7月民衆黨主席黃國昌(右)與臺中市長盧秀燕、新北市長侯友宜,一同力挺藍委洪孟楷反惡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衆黨兩年條款爭議方落幕,民衆黨主席黃國昌隨即高調宣佈挑戰二○二六新北市長選戰。這次的表態,不只是單純的選舉宣告,更是後柯文哲時代的政治卡位。這樣的節奏,無疑是對外釋放訊號:民衆黨不能只活在柯文哲餘暉裡,必須有新的戰將並確保「參賽」資格,否則政黨的存在價值將難以維繫。
黃國昌一句「要成爲最好的選項」,卻喊出「成功不必在我,但成功一定有我」的姿態,同時也爲藍白合作預留彈性空間。
然而,真正的挑戰並不只在個人。民衆黨若將未來寄託於黃國昌的「一定有位子」,卻拿不出能說服社會的治理藍圖,那麼「成功」終究只是個人聲量的延伸,而非政黨的集體成就。後柯時代,民衆黨若要立足,必須建立長遠且制度化的路徑,否則不論誰站上舞臺,都難以撐起第三勢力的存在理由。
更重要的是,藍白雙方都不能忽視當前政治結構,以及民主政治下臺灣多數民意的期待。在野支持度總和逼近六成,卻讓民進黨憑藉不到四成的支持度繼續穩坐執政,這種結構性失衡正是臺灣政治的現實隱憂。若在野各自爲戰,白白浪費過半選民的力量,最終只會讓民進黨繼續一黨獨大。
民衆黨必須記取二○二四總統大選藍白合失敗的教訓。當時因互信不足、算計過多,錯失改變政局的最佳契機。若同樣的分裂再度上演,無論黃國昌是否參戰,整個在野陣營都可能重蹈覆轍,反成爲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助力,辜負了六成選民的期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