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預期心理又起 臺幣一路不回頭?
臺幣兌美元升破29大關,穩居最強亞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幣在五月初二個交易日曾單日各急升近一元,讓人記憶猶新,七月以來臺幣再度走升,昨日甚至升破廿九元大關。但五月中到六月中預期臺幣升值心理曾一度消退,爲何近來看升臺幣的「單邊預期心理」卻又再起?升破廿九元后,臺幣會一路不回頭嗎?
匯銀人士認爲,臺幣升值有二大原因,一是一旦「又大又美法案」過關,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財政更惡化,加上預期美國將降息,使得美元走弱,歐元等也都走強;其次,美國與各國關稅談判陸續底定,例如越南與美國已談妥關稅,相關概念股上漲,預料臺美關稅談判也即將有結果,外資提前進入臺股佈局,帶動股匯雙漲。
外界難免要問:中央銀行爲何未進場干預阻升?尤其中小企業早已叫苦連天。其實時值臺美關稅談判之際,倘若央行此時出重手阻升,勢必會落人口實。六月卅日央行出手阻升,是爲了上市櫃公司的半年報好看,當天央行一口氣讓臺幣重貶超過七角,情有可原。但若類似的情況倘若一再出現,一定會被美國冠上「干預匯率、造成貿易不公平競爭」的罪名,不利臺美關稅談判。
此外,在美國認定是否匯率操縱的三項構成條件之一,是貿易伙伴國淨買匯金額超過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二,換算下來大約是一百六十億美元。意謂央行即使想阻升,不能超過此額度,也是綁手綁腳。
儘管如此,並不代表央行撒手不管。知情人士透露,央行持續透過行政手段化解賣匯力道,這幾日對出口商賣匯查得更嚴。
至於升破廿九元后,臺幣是繼續看升還是到達滿足點而打住升勢?據瞭解,央行內部不是以急升或緩升來看待是否能借此消除市場預期心理,而是認爲應該要讓「價格彈性機制」充分反應,意即當市場有需求就要滿足。一旦距離滿足點愈來愈近,預期心理反而應該會逐漸消除,例如改買更可能走強的日圓等。
匯銀人士則認爲,央行現階段最好讓臺幣不要再出現一日升值好幾角的「急升」,而是「緩升」,讓出口商還有排隊拋匯的機會,避免「一次就走到終點站」造成中小型出口商不支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