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影劇圈進退兩難 臺灣面對大陸的縮影
藝人涉統戰遭約談,文化部長李遠發表千字文籲「請記得我們臺灣」,強調文化不應淪爲政府宣傳工具。同樣地,文化也不應成爲戰場,藝人不應成爲戰棋。
文化部昨喊話後,藝人對外一概沉默,講也不是、不講也不是,任何舉動都會被貼上愛臺/舔共標籤,索性集體失聲。
對岸市場大、賺錢快、舞臺多,藝人去大陸發展是可以理解的,但當中國不是隻想讓你紅,而是要藉由你的口表態、宣揚,這就成了「即使不想碰政治,政治仍會找上你」的兩岸關鍵問題。
這也是李遠所言,「這個市場雖然很大,但是它不是給有才華的人表現的,它只是用這個市場來誘惑你,把你打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你們充其量只是他們能夠控制的工具」。
這是文化產業的兩難,也是臺灣面對中國大陸的縮影,不只影劇圈,無數產業,進退兩難。
事件的本質,不在於藝人愛不愛臺灣,而是要讓他們有機會在臺灣活得好、做得下去。文化部這次處理得溫柔,先理解藝人的微博帳號可能被經紀人代管、再提醒可能觸法、最後提供回臺發展這一出路。然而,如果要人回家,要先有家給他們住,不要只是在他們被強迫發文了以後才關心。
大陸幅員廣大人才濟濟,能在當地闖出名堂,曾是回臺灣可以引以爲傲的榮耀,而如今,藝人們變得低調再低調,明明戲約不斷名利雙收,與一堆大陸老戲骨相提並論,現在遇到媒體,只會說:「你就當我是空氣!」更有甚者,直接斷掉跟臺媒的溝通管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某宮鬥劇在臺大受歡迎,臺媒透過中間人牽線,以電話訪問主要演員,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交流,但後來牽線人竟被大陸廣電總局關切,看得出是兩岸關係緊繃產生的僵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