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醫院爆離職潮…政策改革牛步 醫師用腳投票

醫界內、外、婦、兒、急的人力長期招募困難,醫界不斷提出訴求,政府的因應政策卻趕不及醫護離職速度。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醫療界「五大皆空」警訊,早在十多年前就已浮現,內、外、婦、兒、急的人力長期招募困難,警鐘響起多年,政府始終無法大刀闊斧改革,即使醫界不斷提出訴求,政府因應政策永遠趕不及醫護離職速度,使問題一再惡化。

多年來健保的門診、住院平均點值僅微幅調升,遠落後通膨成長速度,人事成本的增加,又加上健保總額的「斷頭」新制,即使醫療院所,去年底開始陸續替醫護加薪,也難讓醫護看見醫療體系的未來希望。臨牀現場持續是「少人做多事」,醫護工時爆炸,薪資長期凍漲,醫界不斷陷入「低薪、高責任、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在制度與環境的夾擊下,醫師「用腳投票」從「直美潮」及消化內科醫師奔向診所,就能窺知一二。

今年農曆年後,各大醫學中心急診壅塞,宛如一面照妖鏡,它反映的不只是護病比失衡、病牀不足,急診醫學會早已警告,如果環境沒有根本改善,醫護離職潮勢必擴大。政府雖然祭出改善措施,但苦果來的速度比政策還快,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超過六十位急診醫師離職,到年底恐突破百人;這些人不只是新手,不少是年資超過十年急診醫師離開,這不只是統計數字,是面對體制失靈的警訊。

十年前的警鐘已響,如今殘響更急。該付出的經費、該做的制度調整,應快速且明確制定,否則拖得愈久,成本愈高、修復愈難,若政府持續牛步,後續留下的恐是無人值守的病牀,及需遠赴國外就醫的國人。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