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勿讓民眾陷「以戰止戰」憂慮
賴清德總統積極發展「全社會防衛韌性」。圖爲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3月在臺南安平區演練緊急救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四成五民衆認爲大陸武力犯臺的風險較去年增加四個百分點,但覺得美國不會派兵協防颱灣的比率卻增加。與此同時,賴清德總統不斷宣示,二○三○年前國防預算達GDP百分之五目標,也積極發展「全社會防衛韌性」。兩相對照,民衆憂心兩岸可能衝突情勢升溫,而是否「以戰止戰」更是社會高度憂心的議題。
美中臺關係始終是我國不分藍綠執政的重中之重,但民進黨政府因爲「抗中」政治意識形態,導致美中臺關係「失衡」,一方面毫無保留地親美,另方面則持續與大陸對抗,賴總統將大陸定義爲「境外敵對勢力」以及推動「賴十七條」就是顯例。
然而,對於當前的美中臺三邊關係,臺灣民意存在憂慮。本報民調顯示,六成六民衆主張臺灣不應向美國或大陸任一方傾斜;四成五民衆認爲大陸武力犯臺的風險較去年升高;若兩岸發生軍事衝突,民衆對美國協防可能性的看法出現逆轉,相信美國會派兵協防颱灣的民衆由四成九降至四成一,覺得不會派兵協防者則由四成二增加到四成九。
國人的憂慮感其來有自,除了民進黨「親美抗中」的長期政策,美國總統川普再度執政後,對於是否協防颱灣始終不願公開承諾、置評,僅強調「美國希望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日前美媒報導,川普爲了與中國達成貿易協定及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峰會,拒絕批准約臺幣一百廿億元的對臺軍援;再加上川普推動對等關稅。不論安全或經貿層面,臺灣民衆對美方確實出現「疑慮」。
川普執政以來,對臺各式政策被認爲「深不可測」,賴政府目前的做法,是一味向美靠攏,甚至如在野詬病任美方「予取予求」;賴總統多次強調明年度國防預算按照北約定義,已達到GDP的百分之三點三二,二○三○年前,更要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百分之五的目標。
但本報民調結果顯示,對於國防預算要提高到百分之五目標,四成四支持,四成六不支持,凸顯民意對提高軍費態度分歧。
和平靠實力,賴政府也瞭解不能凡事依靠美國,提高國防經費、發展全社會防衛韌性無可厚非。不過,兩岸關係不睦,恐加劇衝突可能性、民衆對美方是否協防颱灣又有疑慮,在這樣的綜合效應之下,民衆的焦慮感可想而知。如何降低臺灣社會對兩岸可能衝突的不安,是賴政府必須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