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外長頻高調出訪 實質成果待檢驗

外交部長林佳龍訪問歐洲期間,到訪教廷,在我大使館前留影。 圖/取自林佳龍臉書

外交部長林佳龍頻頻高調出訪,足跡遍及美歐日菲,尤其是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去紐約,似乎反映出臺灣建構與川普政府對話管道的成效,但一連串行動,究竟是實質或象徵性突破,仍待檢驗。

川普上臺後,臺美關係進入低調時刻,臺灣不再動輒宣稱雙邊關係史上最佳,川普提臺灣也是貶多於褒,臺灣在川普眼中,與其說是夥伴,更像競爭對手。

實際上,川普周邊除了圍繞MAGA派(讓美國再次偉大派),也還有一羣傳統派,前者只聚焦美國,後者與臺灣有一定往來和基礎,也更樂於推進美臺關係。當臺灣追求要打造對川普的直接溝通管道時,不可能迴避這兩派人馬。這次若沒有華府的同意,林佳龍也不可能踏上美國本土。

從找人轉交賴清德總統賀函給川普、我駐美代表俞大㵢會晤川普政府關鍵權力中樞「總統情報顧問委員會」成員,到林佳龍在紐約會見美國政府前官員,這三起事件都有川普首任期國安顧問歐布萊恩的影子。

歐布萊恩可能是臺灣找到對川普溝通管道之一,臺灣伺機突破,能否真正打進川普心裡又是另一個問題;要問的是,林佳龍除在紐約會晤歐布萊恩之外,是否成功見到甫卸任國安顧問,轉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沃茲,甚至是更高層級川普政府官員。

透過一次次訪問互動,臺灣測試現有管道可以走多遠,川普周邊的人也在測試川普在臺灣政策有多大彈性;諷刺的是,最大的確定就是川普的不確定性。

作爲臺灣的外交部長,林佳龍沒有拒絕美方的本錢,然而,正如同關心臺美關係的專家們提醒的,對臺美而言,講究的是實際性成果而非象徵性成就,林佳龍此時的達陣如何「變現」,未來能否產生實質成果,或止步於象徵性的外交突破,仍待時間檢驗,無論是臺美或臺歐,這都是長久的命題和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