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目視巡查 難防南橫悲劇重演

臺廿線南橫公路桃源路段因路基流失,造成一輛小客車一家五口墜谷,儘管交通部公路局稱該路段爲「安全道路」,才未列入雨量監控範圍,且才完成莫拉克風災修復工程,路基穩定;既然穩定、安全路段,意外發生後又稱是路基「無預警流失」,因此犧牲人命更顯諷刺。

氣象署監測桃源區測站廿四小時累積雨量飆破一千毫米,直逼莫拉克風災雨勢,如此極端雨量早已超過山區道路啓動封閉機制的門檻,公路局卻因「該路段未設雨量監測、未列管爲易坍方區」爲由,未啓動預警性封路,顯然與現實風險脫節。

更何況南橫多處路段,都因地質脆弱,每逢颱風、豪雨就傳出坍方、落石等災情,這樣一條高風險道路,沿路雖有監視器協助查看路況,卻因點位不足,更多的是依靠人工巡查。

雖然公路局稱「事前已加密巡查」,但面對短時強降雨,肉眼所見的景況也難察覺邊坡被沖蝕與地層鬆動的細節,既難即時掌握潛在崩塌點的發展,如果所謂的「加密巡查」只是例行走訪、目視確認,自然就不是科學的判斷。

極端氣候已經讓許多「從未出事」的區域也成爲高風險地帶,面對山區道路的風險管理,主管機關必須儘速從標準化走向動態化、科學化,除了傳統的人工巡查,更應擴大部署科技監測,才能真正及時揪出問題、防患未然,否則下次的豪雨風災,恐又有人命「無預警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