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解財劃僵局 政院願遞橄欖枝?
行政院上週宣佈對在野黨主導通過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提出覆議,本週財主單位隨即邀集地方政府和學者專家討論財劃法修法。政府若有心化解此次修法爭議衍生的財政失序問題,應儘速提出合理可行的修法版本;在野黨也應捐棄成見。雙方各退一步纔可能化解僵局,否則不會有贏家。
財劃法事涉中央和地方的資源分配,是不折不扣的政治性法案,導致廿多年來修法始終只聞樓梯響。這次在藍白默契下通過修法,但修法版本確有亟待調整之處;行政院長卓榮泰提出的覆議理由雖是政治語言居多,卻也點出部分問題所在。然而,去年在野黨推動修法,要不是綠營一再議事杯葛、行政部門消極不提出政院版,怎麼會搞出這種品質的修法案?
財劃法攸關財政資源的水平和垂直分配,實務上不會有「最好的版本」,但至少可求次佳版本。行政院既然認同有修法必要,也願意將資源合理下放地方,在野黨版本要中央割肉三七五三億元給地方,但須搭配事權下放,其中光討論如何劃分事權就有得討論,況且一來一往,地方實際新增收入恐不符期待。
若中央願從淨釋出給地方的角度重新思考,即在不考慮事權下放的前提下,擴大分配給地方的統籌款規模,儘管釋出規模不比三七五三億元,但中央不會因「大失血」影響政務,地方也可增加獲配的統籌款規模,不失爲可行解套方案。
儘管在野黨在立院有人數優勢,但與其讓財劃法修法陷入無止盡的政治或法律紛爭,更應思考如何解套;不過,關鍵仍在行政院是否願遞出橄欖枝,以誠意提出版本和在野黨對話,纔可能終結財劃法修法導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