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教改30年 升學主義沒消滅
校安考量與學習環境,是家長選擇讓孩子就讀私校的主因。圖爲私中招考畫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以升學爲導向的明星私中入學考近日接連上場,國小還沒畢業的小六生,爭搶錄取率最低只有百分之五的私中窄門,只爲了提前取得進頂尖大學的門票。教改三十年,升學主義不但沒被消滅,反讓學生更一窩蜂搶攻私校。
國小應該是課業壓力最輕的階段,坊間補習班卻出現小二數學資優班、小六私中特訓班,而有雙北「私校七雄」之稱的延平、薇閣、靜心、再興、復興等名校,國中部招生近年連創新高,中南部考生也「進京趕考」,動輒數千人報考,還得出動員警維持試場外交通。
被喻爲全臺私中一級戰區、競爭最激烈的臺中市,補習班小六升私中的招生,家長漏夜排隊搶黃金座位,儘管後來改爲多元入學,焦慮的家長一樣把孩子往補習班送。
少子化衝擊下,近十年來國中生人數大減二十五萬人,但私中就讀率卻持續成長,目前就讀私校比率超過百分之十六,幾乎每六名國中生就有一人讀私校。
什麼原因讓家長對私校趨之若鶩?不外乎是家長對一○八課綱的資訊焦慮、年年上演的公校教師荒,以及新北割喉案助燃的校園安全問題。
針對私校「小聯考」招生爭議,過去曾有立委提案修法,嚴禁私校不得以測驗、口試、審查成績等方式招生,應以抽籤解決超額問題,前教育部長潘文忠、現任教育部長鄭英耀均曾表態支持修法,但在私校團體與部分家長團體反對下,修法進度還在原地踏步。
反對修法的一方喊出「家長的教育選擇權」,看着臉書、LINE社羣的私校羣組中,盡是焦慮家長的留言與提問,這樣的「教育選擇權」究竟是家長的選擇,還是孩子的自主決定?最後卻變成是私校舉辦學科測驗來挑學生。
一○八課綱上路五年,強調適性揚才,以學生爲主體的教改理念,究竟成就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