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國家隊造艦 非常手段未必奏效
2023年9月,蔡英文總統(前排左八)在高雄主持原型艦海鯤號擲瓶下水,一時風光無限。圖/總統府提供
強化水下戰力是國軍長期渴望,爭取潛艦更是歷代海軍司令夢想。黃曙光接下蔡英文「潛艦國造」的尚方寶劍時,心頭或許曾浮現林則徐當年所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二○二三年九月,蔡總統在高雄主持原型艦海鯤號擲瓶下水,一時風光無限,可謂黃曙光對「伯樂」知遇之恩的最佳回報。
然而,黃曙光以體制外「專案小組召集人」的大權,遂行「合法但非正式」手段,外界並非全然肯定。下水典禮儼然是國造潛艦(IDS)的政治紅利最高點;從下水典禮與下水無關,現場可見的施工品質瑕疵,乃至接下來的進度延宕,負面傳聞一一浮現,在在證明事情並非一帆風順。
其實,IDS道理與大陸C919客機極爲類似,同樣展現突破不利環境的旺盛企圖心。但客觀來說,兩者都絕對是艱困之舉,必須付出沉重學費,而且相較國外成熟產品,性能與經濟性仍難免落後一截。另方面,「合法但非正式」固然有助初期突破,但到計劃執行後半,相關人員言行舉止的爭議,卻難免影響外界觀感。
對於把大內宣視爲首務的兩岸當局,上述老實話顯然不適合當作宣傳主流。仔細檢視幾年來IDS新聞,會發現黃曙光本人談及海鯤艦性能,發言相對保守;但到國安官員、執政黨立委、親綠媒體、側翼口中,則將其捧上天去,儼然臺灣第一次造潛艦,就已追上德、日等老牌生產國。在海鯤艦根本未出海前,賴政府就急着推出量產預算案,外界倘若質疑,立刻被套上「中共同路人」的紅帽子。
黃曙光推動IDS,無疑已在我國海軍史上,替自己留下不可磨滅的地位。至於褒貶功過,定論尚早,要看未來海鯤號與量產艦的表現。值得深思的則是,從蔡政府以來,動輒以「國家隊」之名,行超越體制的非常手段。這與習近平時代的中共當局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堪稱不謀而合。當民進黨政府質疑中南海爲求「崛起」的暴衝可能搞垮自己之餘,恐怕也得回頭看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