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川習會我陷邊緣化危機 政府如何確保利益不被犧牲?

「川習會」昨在南韓釜山舉行,引發全球矚目,民衆緊盯電視觀看相關報導。記者曾學仁/攝影

川習會未談及臺灣議題,對臺灣的影響,目前尚難斷定。不過,川習會前,我國安團隊指出,臺美溝通管道暢通,也評估美中雙方將觸及臺灣議題,如今證實這樣的判斷顯然不精確,相關單位除了應檢討外,更重要的是美中互動時,臺灣是否陷入「邊緣化」的危機。

尤其是面對川普計劃明年訪中,屆時,美臺中的三角關係又會出現哪些變化,賴政府和國安團隊又如何確保臺灣的利益不被犧牲,都是最嚴峻的挑戰。

在南韓釜山登場的川習會,是川普亞洲行的一環,美中元首這次會晤的重中之重雖是爲了經貿議題。不過,川普日前曾稱預計與習近平將談及臺灣,但會面前又改口稱不知道是否會談到臺灣,凸顯其向來捉摸不定的行事風格,也可能是暗示中方,美國此次只想談經貿議題,屬於戰術的一環。

這次川習會落幕後,川普透露,烏克蘭問題在會中被明確提及,但代表大陸官方意志的新華社發佈新聞稿隻字裡,卻未提臺灣,但也談到烏克蘭。顯見對美中而言,當前經濟皆大於政治議題,而對美方來說,烏克蘭又比臺灣議題更具有迫切性。

川習會未談及臺灣,對臺灣、臺美關係、兩岸關係,乃至美中臺三邊關係,是福?是禍?仍需要時間觀察與評估。只是美中元首會晤,對臺灣乃至區域都可能帶來重大影響,我外交部門前強調臺美有密切溝通管道,國安局長蔡明彥也在立法院表示,川習會主要聚焦經貿議題,但應會觸及地緣政治與臺灣議題,結果證實賴政府對情勢的掌握與研析,與現實有一段落差。

過去拜登任內與習近平的會談或通電,多會談到臺灣問題,川習會未提臺灣,美中雙方事前到底如何溝通,雙方有何「壓力」或「交換」,甚至臺灣是否遭美中邊緣化,我相關單位必須更清楚對外釋疑。

美中貿易問題雖然在川習會未完全獲得解決,但已讓彼此可以稍爲喘一口氣,面對川普預告將訪中,若經貿議題已若非重點,那美中雙方可能有更多空間觸及「深水區」的政治議題,北京會如何表述臺灣問題,川普和美方又如何應對,賴政府除了忙着消毒疑美棄臺論外,也千萬不要再錯估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