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長照數據亮眼 看得到吃不到

長照是高齡社會必須直面的課題,但「長照2.0」上路,政府以涵蓋率爲成效指標,去年全國平均達85.5%,高雄更高達88.5%,數字看似亮眼,深入探索卻未能反映需求者真實景況,有3成長照需求者「看得到,吃不到」,市府尤應對症下藥。

高雄市議員鄭光峰發現國內長照政策迷思,高雄2024年符合長照資格者約10萬7千人,但實際接受服務僅7萬4529人,服務率僅69.6%,比官方公佈的88.5%足足少了近20%。

換言之,高雄約3成有長照需求的人根本未獲得服務,絕大多都是長者。這些人不是不需要,可能因申請程序繁瑣或根本由外傭、家人獨力承擔,因此涵蓋率「數字」再美,實則沒能解決許多家庭困境。

更令人憂心的是資源分配失衡,高雄市長照基金分配給居家與社區服務高達63.5億元,佔85.7%;住宿機構6.1億元,外籍看護工補助僅1.1億元,這樣的財政配置,反而讓重度失能者與依賴外籍看護的家庭因考量家計負擔,退而求其次選擇居家照護,把重度失能者留在家中,卻又照顧不來,甚至拖垮家庭。

長照經費配置嚴重失衡,長照服務「看得到、吃不到」怨言迭起,政府不斷標榜硬體建設,涵蓋率綿密,實際受惠者卻有限。有民衆需抱著名冊自己打電話找機構,也有老邁雙親都需照顧的家庭,因經濟壓力大,未獲得足夠支持,如同蠟燭幾乎快燃燒殆盡。

綜觀高雄市長照政策,仍陷於執行成效的數字迷思中。長照需求只會加劇,龐大的長照業務只由衛生局旗下的「長照中心」擔待,沒有獨立會計與人事權限,如何處理全市複雜嚴苛的長照課題,令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