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不思改革 賴政府只會情勒
行政院會24日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規模爲新臺幣4100億元。行政院長卓榮泰(中)主持記者會說明。 記者蘇健忠/攝影
因應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行政院終於提出「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不過特別預算的金額從八八○億大幅增加到四一○○億元,除了原定的支持產業、開拓市場之外,又以國土安全韌性的名義,納入補貼勞健保及撥補臺電等朝野爭議多時的經費,難怪會被質疑疑根本是行「大偷渡」之實。
賴總統昨日南下與產業座談,果然提到電價問題「支持補貼臺電一千億,就讓電價就不會漲」,引發臺下產業代表的一片掌聲。然而,臺電累計虧損截至二月底已經逾四四○○億元,歸根究柢,臺電近年的發電成本長期受到國際燃煤、天然氣價格波動所制約,尤其俄烏戰爭衝擊燃料價格快速攀高,更凸顯當前臺電體質的脆弱性。
政府拿公帑救臺電已不是第一次,從二○二三年到二○二四年,包括疫後特別預算以及年度預算的撥補、增資,已經投入四千億,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有如無底洞般的挹注只是治標,但民進黨政府卻從不肯務實面對思考檢討錯誤的能源政策。
同樣地,卓內閣又將撥補勞保基金一百億元,歷年挹注已經超過三九○○億,但是面對隨時可能破產拉警報的勞保,民進黨始終不願面對改革,如今又把主意打到了特別預算上。此外,行政院更將「防護國家安全」及「國土安全韌性」也包進特別預算,金額甚至達一五○○億元。
然而從國土安全、臺電虧損、挹注勞健保到高教人才、關懷弱勢,有些項目本應屬於年度預算的一般政事範疇,行政院將總預算被凍刪的經費「連本帶利」塞進特別預算,顯然算準在關稅大戰的大帽子下,產業界已提心吊膽,在野陣營面臨大罷免更是綁手綁腳,更可肆無忌憚地情勒人民、凌遲在野黨,說到底還是在政治算計,而非思圖團結社會、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