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看航天科技融入煙火人間

(原標題:【新聞隨筆】看航天科技融入煙火人間)

作者:章清

7月15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遙十運載火箭託舉天舟九號貨運飛船騰空而起。3小時後,這艘滿載6.5噸物資的“太空快遞車”精準對接中國空間站,爲神舟二十號、二十一號乘組送去新鮮蔬果、新型鍛鍊設備以及23項科學實驗載荷。

天舟九號的“3小時閃送”模式,標誌着我國全自助快速交會對接技術邁向成熟階段。這一技術突破並非孤立存在,其背後的測控通信系統、高精度發動機技術,正通過技術外溢效應推動地面領域革新。

這場看似遙不可及的太空物流行動,實則與每個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物質層面看,一些我們在地面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科研問題,正通過“太空實驗—地面應用”的模式轉化,構建起跨越天地的科研閉環。運用航天技術的無人駕駛接駁車大大縮短了通勤時間,太空育種的小麥充實了大國糧倉……這些變化都說明,航天科技不僅是“國之重器”的象徵,而且正逐漸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完成35次航天發射且全部成功,發射次數較2024年同期的30次同比增長16.7%。對比國際數據,中國發射頻率已經穩居全球第二。今天,當我們瀏覽媒體,航天發射成果已經不再構成一個吸睛的新聞,而是融入了煙火人間。

在社交媒體時代,航天科技的傳播已經突破傳統科普的邊界。在短視頻平臺上,航天相關話題播放量數以億計,航天員在軌組裝太空鍛鍊設備的Vlog獲得極高關注度和點贊數;社交平臺博主用動畫復現交會對接過程,單集播放量也相當可觀。這種場景化傳播讓公衆從被動接受者變爲主動參與者。教育領域的變化更多。孩子們用可樂瓶製作水火箭,通過模擬發射理解反衝原理,通過設計火星生態穹頂來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等物理概念,在這些探索中,抽象理論轉化爲可感體驗,推動教育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

更深刻的變革在於我們宇宙觀的重塑。天舟九號搭載的腦類器官芯片試驗,不僅服務於宇航員的健康保障,更促使公衆反思:當太空旅行成爲可能,我們該如何定義“生命”與“文明”?正如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所言,航天工程的終極目標,不是征服宇宙,而是通過探索宇宙,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自己。這種哲學層面的思考,最終必將對地面社會的倫理建設和科技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從1970年“東方紅一號”的“孤星閃耀”,到2025年每月數次的“羣星並起”,中國航天發射頻率的躍升,不僅是技術突破的量化體現,更是認知突破的表現。當航天科技從實驗室走向直播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國家在全球高科技領域日益增長的“存在感”,更是一個文明在宇宙中的“生長感”。到太空去,不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它終將成爲每個人都能觸摸到的“星辰大海”。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2日 02版)

[ 責編:邢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