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幕後:臺幣直直升 央行作這二件事來取代進場買匯阻升

臺幣直直升,央行作這二件事來取代進場買匯阻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眼看臺幣匯價直直升,出口商心急如焚,許多產業工會理事長都相繼出來喊話要政府救救廠商的匯損,這時許多人心中都有共同的疑問?爲何臺幣狂升,央行不只30元的匯價,連29元的匯價也守不住?

匯銀人士認爲,簡單來說,有二大原因,一方面美股大升帶動臺股,本來外資熱錢就會流入,升勢難挽,另一大原因在於時值美臺貿易談判之際,倘若央行出重手阻升,將會落人口實。6月30日爲了上市櫃公司的半年報好看,央行一口氣讓臺幣重貶超過7角,但匯銀人士也表示,央行是情非得已,纔在當日出重手,類似的情況倘若一再出現,一定會讓央行被美國冠上「干預匯率、造成貿易不公平競爭」的罪名,也因此,6月30日一過,央行即不再出重手護市。

但儘管如此,也不代表央行就不管了。知情人士透露,央行這幾日反而查得更嚴格,例如,倘若有先前沒看過的貿易商名字出現,單日要拋匯1千萬美元,央行就會直接打電話問銀行:「這是誰?爲何以前沒看過?」或是「爲何此時要拋,有特別的理由嗎?」

除此之外,對於每家大廠每日1千萬美元的拋匯上限,央行嚴格執行的程度,已到了即使沒超限,但只要已快接近1千萬美元的上限,央行就會致電銀行:「該公司快超限了!」甚至會告訴銀行:「要否等到明天再作?」亦即,每日拋匯量能少多少,就少多少。

但除此之外,央行恐怕不能在「親自買匯」一事上,展現太多力道,這些政府都瞭解,包括週二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跳出來開記者會,宣佈要領銜八大行庫爲中小企業作外匯避險,代表匯率升值是跨部會心裡都有數的事,但到底現在開始避險,能爲廠商解決多少問題,仍是大問號。

另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於美元的表現,雖然美國不乏利多消息,但整個大環境的變數未有太大改變,例如「又大又美法案」過關了,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財政更加惡化,使美元走弱,而聯準會主席鮑爾和美國總統川普兩方在對打,但川普明年重新任命聯準會理事,降息勢必會進行,這也使亞幣普遍面臨升值的壓力,更不用說正在進行美臺貿易談判的臺灣因爲對美國察言觀色,而不敢對臺幣匯率有太多幹預。

在上述因素交錯影響之下,央行現階段最多能作到的,就是讓臺幣不要再出現一日升值好幾角的「急升」,而讓臺幣能走向「緩升」的格局,亦即,拖延升值的速度,來讓出口商還有排隊拋匯的機會,以避免「一次就走到終點站」,讓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出口商不支倒地。

此外,央行公佈最新統計也顯示,先前歐元近半年多來的升值幅度爲主要貨幣之首,但在7月3日,已由臺幣拿下冠軍,歐元從去年底至7月3日,升幅13.35%、臺幣升幅已增至13.71%、新加坡元升6.85%、人民幣升值1.92%、日圓升值8.59%、韓元升值8.27%、越南盾貶值2.74%;倘若和美元指數同一期間下跌10.81%觀察,臺幣這種升值13.35%的幅度早就已經「超前反應」。

三大法人在3日合計淨買超臺股292.32億美元,相較於投信賣超,外資淨買超293.21億美元,是最大的主力,也顯見外資匯入量能對匯市的影響。元太外匯經紀公司以外資爲主要交易者,根據統計,元太在3日的成交量6.18億元,比起週三的3.19億元,放大將近1倍,也使臺幣在3日仍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再加上出口商拋匯壓力仍大,眼看每天只能有最多1千萬美元的拋匯限制,而且臺幣持續升值和央行的態度都已很明確,出口商着急之餘,拋匯腳步更是不停歇。

倘若NDF最新報價觀察,一年期約當匯率再度升破27元價位來到26.870元,一個月期爲28.635元,半年期則爲27.665元,這些都反映市場的最新對臺幣匯價的預期,也因此使廠商更急着拋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