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據點不調整 恐陷高成本低成長困境
兆豐銀此波海外據點整並,並非因爲據點虧損所出現「被動式調整」,而是檢視報酬率、營運成本及市場前景後的「資源再配置」,與國際大型銀行調整業務的方向一致。此類的調整模式,臺灣也剛出現過,即花旗銀行2023年出售在臺消費金融業務給星展銀行,不是因爲不賺錢,只是沒達到內部報酬率的標準。
國外方面,案例更多。匯豐銀行5月宣佈解散美國中小企業銀行業務部門,除調整業務結構,同時亦將資源集中於其他核心市場。換言之,此一全球金融市場的新趨勢,主流銀行都有類似的規劃,當前國際情勢變化多端,此類的必要調整更爲常見。
兆豐銀一次性決定裁撤多個海外據點,要把資金與人力移向更具成長潛力的市場,其實也反映出,臺灣銀行業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間有所權衡。國銀深耕海外市場,在多地設據點,擁有服務檯商的優勢,但過去設點僅考慮到海外熱門地點申設,較少針對臺商當地發展作通盤考量,隨供應鏈移轉與地緣政治改變,臺商全球佈局也有根本性變化,銀行如不跟進調整,容易陷入高成本、低成長的困境。
數位化浪潮也令銀行提高警覺。30年前,銀行或許一定得在當地設分支機構才能服務客戶,如今透過網路也能提供服務,都讓銀行布點策略有了全新思考。
指標大行登高一呼後,相信快動作的民營銀行也將跟進調整,避免因維持低效據點而稀釋整體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