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GDP預測應緊盯關鍵產業
且應結合產業循環狀況與產業結構分析,例如臺灣深知自己最強、當下政策也極力推動的半導體。
攤開近年臺灣經濟成長率數據,以川普2017年上任以來,很直觀能看到,在中美貿易戰初期大概在3%上下,隨後的疫情反而增長至3.4%、甚至在2021年一度超過6.5%。不過,無論經歷川一期、貿易戰、新冠疫情等影響,真正有很明顯經濟成長落差的僅在2022年(2.68%)、尤其2023年(1.12%)。
事後來看這兩年有什麼大事?固然疫情有影響,但對於臺灣而言幾乎是2022下半年後就接近恢復正常生活。真正主要影響因素仍是半導體的景氣週期,在2022年從高點下滑,搭配美國消費電子需求驟減,整體造成相關的出口與投資都大幅萎縮,以致於2023年進入半導體產業冬季,隨後於約2024年才又被AI題材搶救回、開始反彈。
主計總處等統計單位的預測數值與最終值相差甚遠已被詬病已久,統計單位應力求更精準的數值,加上當前政策又更深度將臺灣國運與未來半導體、AI產業的發展綁定,應再更多考量整體產業結構面狀況與主要產業的循環,才能推論出更加準確的統計數字與幅度規模。
若統計單位無法有更求精準、有力度的預測,仍像現在,在修正預測時以0.1%爲單位來微調,進立院報告時又要講成0.5%的差距不大,那外界未來以半導體產業週期來推估臺灣經濟上下落差,可能都是更好用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