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被忽略的推力:Z世代的孤獨如何讓紐約新市長曼達尼崛起
原擔任紐約州衆議員的曼達尼,4日當選紐約市市長,他的支持者10月31日在布魯克林區造勢場合熱情集結。圖/紐約時報
在紐約布魯克林的貝德福—史岱文森區,一名29歲青年在生日聚會上迎來一羣「拉票朋友」;在Flatbush,一位剛失戀的27歲女孩因政治志工活動結識全新朋友圈;東村的24歲藝術工作者,則在一次政治活動中認識了理想相近的約會對象。這些青年有個共同點——他們都投入民主社會主義者曼達尼(Zohran Mamdani)的市長選戰。
紐約時報報導,對一代在疫情中成長、社交停滯、經濟壓力沉重、精神信仰模糊的年輕紐約人而言,參與曼達尼的競選成了一種「治療」。有人形容:「這是對抗孤獨流行病的最佳處方。」競選團隊刻意讓志工活動不再像苦差事,而像是一場社交派對:桌遊夜、單身派對、五美元啤酒的拉票聚會,甚至舉辦碎紙社交晚會,讓人邊銷燬文件邊聊天交友。
曼達尼的策略自一年前便開始醞釀。他透過社羣媒體吸引Z世代目光,穿梭於海灘、街頭美食節與路跑賽中,用活潑影像與輕鬆語氣拉近距離。他不避諱談生活成本危機——從18美元的雞尾酒到漲價的「一美元披薩」——直言初入職場的薪水無法支撐在紐約生存。這種貼近生活的語言,讓許多原本對政治冷感的年輕人感受到共鳴。
志工格拉謝拉.布蘭登(Graciela Blandon)說,她透過活動結識朋友,甚至在情人節單身聚會中遇見伴侶。「我現在的生活幾乎都繞着曼達尼的團隊打轉,」她笑說。對許多二、三十歲的紐約客來說,政治不再只是理念,而成了擺脫孤單與建立社羣的方式。
這種以「社交即政治」爲核心的運動,使曼達尼的造勢活動更像城市派對。年輕支持者形容他的集會像布朗克斯啤酒廠的騷薩夜、布希克的舞會或皇后區夜市。政治學者指出,這反映出新世代把「公共參與」視爲生活延伸,不再與娛樂、情感分離。
相較之下,前州長郭謨(Andrew Cuomo)成了世代對照。年輕選民批評他官僚老派、缺乏誠意,並對其性騷指控與親以色列立場反感。曼達尼的「草根派對式政治」反而激發出2008年歐巴馬「希望」口號的再現。
儘管紐約現任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貶稱郭謨是「貴族白人移民的國王」,指控他代表外來菁英,但不少基層志工坦言自己同樣面臨房租、收入不穩等焦慮。對他們而言,助選不只是政治動員,更是對城市孤寂的一種反擊。
曼達尼以歡樂、社交與包容爲號召,或許正爲紐約帶來一場新型態的政治革命:在這座永遠忙碌、永遠孤獨的城市裡,讓年輕人重新學會「一起行動」。
Z世代的孤獨感成爲推動曼達尼的意外助力,讓他們打破隔離,重新投入社交活動。圖/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