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曾停2.85秒...50歲男罹病竇症候羣險裝節律器 中醫調理助改善

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表示,對於病竇症候羣許多病人一聽到就焦慮不已,尤其當醫師建議裝置人工節律器時,心中更是充滿疑問與顧慮,然而,病竇症候羣除西醫治療外,中醫也是一條可考慮的輔助路線,透過多管齊下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記者萬於甄/攝影

臺南一名50歲葉姓男子被診斷罹患「病竇症候羣」,不僅心搏過慢,每天甚至有多次性心搏停止,最長達2.85秒,醫師雖建議其裝設人工節律器,但葉男有所顧慮,輾轉到奇美醫院中醫部求診,中醫部部長許堯欽透過調整其體質與生活型態,讓葉男不僅免裝人工節律器、追蹤近1年也未再發作心臟不適。

許堯欽說明,病竇症候羣是因心臟節律中樞「竇房結」功能退化,導致心跳過慢、停跳或快慢不均,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羣,臨牀症狀包括心悸、頭暈、疲倦、眩暈、突發暈厥、胸悶痛等警訊,然而許多病人一聽自己罹患病竇症候羣都焦慮不已。

他提到,多數病竇症候羣病人,心臟科醫師會建議裝置永久性的人工節律器,以穩定控制心跳、防止暈厥,不過,節律器並非「一裝就一勞永逸」,且節律器需每7至10年更換電池,日常生活上也需避免靠近高磁場、強電流等器材,甚至手機也要與節律器保持距離,因此病人心中也充滿疑問與顧慮。

許堯欽分享,曾有一名50歲的葉姓男子在下班後跑步運動時突然眩暈倒地,緊急送醫急救診斷爲心臟性暈厥,進一步檢查確診爲病竇症候羣,出院後葉男雖規則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但有時仍會感到眩暈、心悸,對裝置人工節律器更有所顧慮。

葉男在許堯欽建議下,透過中醫搭配藥膳方式並調整生活型態與運動量,治療2個月後逐漸改善,經心臟科醫師評估暫無需裝置人工節律器,目前也恢復正常生活與運動,後續追蹤已近1年,未再發作心臟不適。

許堯欽表示,病竇症候羣除西醫治療外,中醫也是一條可考慮的輔助路線,可針對病人的體質與症狀差異,採用中藥方劑、配合藥膳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從補氣養心、溫腎助陽、調和氣血等方向着手,多管齊下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

此外,若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心悸、胸悶或輕微心律不整時,可試着用手指端按摩內關穴與勞宮穴兩個自我保健穴道,通常3到5分鐘內可望緩解部分不適,但若按摩超過此時間仍無明顯改善,建議儘速就醫檢查治療,確保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