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幣急升是特殊案例?

通常情況下,新臺幣是波動性有限、走勢穩定的貨幣。因此在5月2日至5月5日間的突然升值,令全球市場感到意外。更引人關注的是,此一變動發生在臺灣官員赴華盛頓與川普政府進行談判期間,儘管官方並未承認兩者之間有任何關聯。

在這波急升之前,新臺幣的表現一直相當疲軟,即使與其他亞洲貨幣相比也是如此。若非美方施壓,究竟還有哪些可能引發如此劇烈的匯率波動,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新臺幣兌亞洲貨幣的表現,在此次急升之前,一直不盡人意。此次反彈讓新臺幣在短時間,迎頭趕上衆多亞幣。從美元兌新臺幣的每日收盤價與市價之間的差距來看,臺灣央行似未明顯干預。同時,市場對美國資產前景的信心正在動搖,從關稅政策公佈以來,美債遭拋售、股市資金外流,進而導致美元指數走弱。在這些背景下,臺灣有可能吸引國際資金押注所謂的「海湖莊園協議」,同時也採取逆向投資行爲,以規避美元貶值風險。

在當前經濟與地緣政治情勢下,臺灣陷於進退維谷的處境。臺灣對美國的雙邊貿易順差,在亞洲各經濟體中位居前列,而川普政府則希望臺灣加大國防支出。但受制於國內政治僵局,相關預算難以通過。與此同時,川普顯然傾向於看到美元走弱,尤其是針對與美國存在龐大貿易順差的經濟體的貨幣。因此,可以合理推測川普政府可能已向臺灣施壓,要求接受新臺幣升值。這個角度並沒有任何官方聲明此一推測。

深入分析此次新臺幣突然升值造成的衝擊,或許在金融層面遠大於實體經濟。數據顯示,2023年臺灣的淨國際投資部位高達1.7兆美元,佔GDP的229%。若進一步拆解金融控股公司(涵蓋大型銀行及部分壽險業者)的資產配置,可發現海外投資曝險部位龐大,其中對美國的投資佔比,已從2015年的15%上升到2024年的24%。若將其他美元計價資產也納入考量,該比例甚至可能達到57%。除了曝險部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海外投資中有相當比例並未進行匯率避險,意味着新臺幣若迅速升值,將對金融機構的獲利能力造成壓力,甚至可能影響其償付能力。至於實體經濟層面,衝擊相對較小,因爲臺灣出口產品多集中於高階半導體,價格彈性較低,全球市場短期內並無其他替代供應者。

另一值得觀察的重點在於,此次新臺幣急升是否產生區域性的影響。即,是否可能帶動其他亞洲貨幣兌美元的跟進升值。從5月2日至5月5日的匯率走勢來看,跟新臺幣走勢較爲密切的貨幣是韓元和日圓,而這兩者剛好都是美國的盟友。事實上,韓元和日圓比其他亞洲貨幣更靈活,這或許是它們走勢變動的主要原因。相較之下,儘管近期中美達成了至少暫時降低關稅的協議,人民幣的匯率波動卻相對平穩。

總結而言,新臺幣的這波急升究竟是利多?還是風險?仍有待觀察。關鍵在於對臺灣金融體系的衝擊是否過劇!目前看來,央行似乎已掌控了局勢。但從監管方面,依賴有限的避險策略以因應美元資產曝險過大造成的損失,可能不夠明智,惟,現在驟下結論爲時過早。畢竟減碼美元部位的調整纔剛剛開始,未來的局勢仍充滿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