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追不上房價!小宅日本化模組+高坪效 20坪塞三房兩廳將成常態
▲薪水追不上房價!小宅日本化模組+高坪效,20坪塞三房兩廳成常態 。(資料照/記者陳筱惠攝)
記者王威智/採訪報導
小坪數住宅在臺灣並非新鮮事,但近年市場走向已出現轉變,因爲產品正逐步朝向日本公寓式住宅的模式發展,尤其在雙北地區最爲明顯。專家分析,這反映的不僅是房價壓力,更是家庭結構與居住型態的深層變化。
許多年輕人在看房時不禁感嘆,過去住在家裡3房兩廳總坪數約30餘坪都算擁擠,如今卻出現約20坪就得塞下「小三房」。民衆宋先生形容:「以前大學租屋的套房大小,如今建商都能規劃成一房產品。」王先生也直言,臺北市房價高不可攀,在雙北看房時發現不少建案爲了壓低坪數,規劃出「特規」格局,「像是牀位長度只有170公分,比常見雙人牀標準還短(臺灣常見的雙人牀正常規格5 x 6.2 臺尺,約爲 152 x 188 公分),身高高一點的人連睡覺都有困難。」
至於已經咬牙進場的買方,同樣面臨現實壓力。雙薪族洪小姐坦言,雖然政府積極打房,但薪資漲幅仍趕不上房價與建材通膨。「我們兩年前買預售屋,帳面上看起來有賺,但建商只附隔間,光是裝潢就得再投入每坪約7-8萬元,小宅收納更是一大難題。」
▲現代小宅要求提高坪效,臥室空間往往放了一張牀,就只剩走道空間,衣櫃、收納規劃都是一大問題。(示意圖/記者鄺鬱庭攝)
2014小宅潮:一場被房價逼出的革命臺灣小宅流行的開始可追溯到2014年。當年臺灣房價達歷史新高,15坪以下小宅在市場買賣比例突然從8%-10%跳升到13%,15至25坪住宅比例也大幅增加,顯示小宅逐漸成爲市場主力。全臺建案普遍「向上長高」,樓層增加、戶數不減反增,格局被形容「像飯店或日本小公寓」。雖然早期都提供屋主在營建時有「客變」服務,可以因應民衆實際需求調整室內格局。
模組化施工:缺工與通膨下的唯一解方不同的是,當前的小宅產品已經出現「日本化」的趨勢,模組化營建。隨着全球原物料通膨施工成本可量,近期許多建案都已取消「客變」服務。建築業者也私下透露,房價高昂,產品須符合市場需求外,產業缺工問題嚴重,模組化施工因能在工廠內分工製作,大幅降低現場人力需求,成爲解方之一。同時,模組化的格局設計施做效率可提升三至五成,不僅符合快速交屋與都市緊湊開發需求,減少返工與材料浪費,有助成本控管與品質提升。
四大推力:專家揭開小宅成爲市場主流的真因臺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則歸納出四大因素:價格門檻壓力、家庭結構轉變、投資出租需求,以及建商策略調整:首先是房價高漲造成的價格壓力,購屋族往往受限於總價考量,爲了兼顧通勤與生活機能,只能選擇小宅或老宅。其次,家庭結構轉變帶動需求,單身、晚婚、頂客族及銀髮族比例增加,「一人一宅」的現象愈加普遍。第三,小宅因總價低、出租快,成爲投資人與租屋族的雙重首選。最後,在買氣保守的市場環境下,小宅去化速度最快,建商也積極縮小坪數、壓低總價,以提升市場接受度。
▲臺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資料圖/記者姜國輝攝)
在雙北等核心城市,建案不只單純縮小坪數,更強調「小空間高機能」,設計上結合多用途收納、機能傢俱與社區共享設施,與日本公寓式住宅思路相近。日本在土地有限、少子化及單身人口增加的背景下,早已形成「小宅大功能」的住宅文化。這樣的模式正逐步在臺灣被複制,尤其雙北因土地取得成本高、人口密集,市場對此接受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