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一入帳就沒了!他揹債「兼5職也不夠還」 淚問:這樣算活着嗎
▲現實社會中許多人因信用不良或無抵押品,無法跟銀行貸款。(示意圖/記者陳筱惠攝)
記者潘姿吟、林緯平/專題報導
歷經2000年中期的卡債風暴,金融監管逐步收緊,銀行在授信放貸上更爲嚴格。這一變化,間接催生近年融資租賃貸款遭浮濫使用,加上受到疫情影響,「商品貸」、「機車貸」、「手機貸」,打着快速放款、強力過件、不管是信用小白、或是信用不來良者皆可以貸款,但是其被藏着高額利息、巧立名目的加收費用,帶來更多爭議,讓借款者一不小心就跌落「債海」,導致欠款不斷累積。
《東森新媒體ETtoday》深入調查融資業亂象過程中發現,每一位受害者的遭遇看似各自獨立,背後竟幾乎都繫於同一個轉折點:疫情。絕大多數當事人的困境始於疫情衝擊,生活壓力陡增,經濟防線瞬間崩潰。
當中有一名年約30歲的曾先生,他是一名平凡的上班族,家境貧寒的他爲父親買二手車,辦了第一筆貸款。此後父親車禍又遇感情欺騙、收入吃緊,每次想補救,都讓他陷得更深。他開始接到融資公司電話,頻率像一種規律的控制,一天幾通,剛好讓人無法忘記自己欠着什麼。貸上加貸,債務變成活着的條件;白天上班、晚上打工,週末不敢休息。他不太睡覺了,因爲睡着也夢到利息增加。他說,不是不想活,只是每天看着這種的日子重複,會懷疑:「這樣算活嗎?」
爲了還錢,曾先生隨時維持4~5份工作:早上5點多到便利商店打工,之後去上班,傍晚下班後再跑外送,晚一點到餐廳做打烊班,週末再到便利商店做假日班。每天只睡不到4小時,睡着了還會夢到在補貸款文件或是利息條件變差。
到最後,每個月還款要4.5萬,薪水一進帳就立刻清空。我沒有存款,沒有退路,也不敢生病,看似正常的生活,其實連喘息都要經過計算。第一次覺得錢不是東西,而是一把刀,卡在喉嚨上,讓人講不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