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思考

“古今中西之爭”貫穿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必須破解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這一重要論述對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提出了新要求,指明瞭新方向。新時代新徵程,要堅持“兩個結合”,從溯古啓新、中西互鑑、科技賦能、共築共享等維度推進文明更新,築牢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爲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力量。

溯古啓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古今之爭”的實質是如何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文化連續性與激發創新活力。對待傳統文化,既要避免簡單復刻,又要避免粗暴否定,要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溯古啓新,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文化資源如同一座富礦,需要以現代眼光與智慧去開採提煉。這些資源中,無論是意境深邃的古典文學、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還是內涵豐富的歷史文獻、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都是現代文明不可或缺的元素。

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歷史契機。不能再滿足於對傳統文化的簡單模仿或復刻,而是要積極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實現從線性繼承到系統創新的範式轉換。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找到新的生長點。要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其與現代理念、科技和生活方式相融合。這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更是對其價值的再發現與再創造,有助於堅定文化自信,更加從容地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平等、開放的姿態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

中西互鑑,促進世界文化繁榮發展

“中西之爭”的焦點在於如何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中西互鑑,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爲根本遵循,既不排斥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又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的原則,吸收和借鑑外來文化,有效化解“中西之爭”。

當今世界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中西互鑑有助於從中西方文化資源中汲取智慧,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比如,西方在管理方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積累了可資借鑑的豐富經驗。同時,中華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可以爲解決文化衝突、環境污染等全球性問題提供東方智慧,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

中西互鑑不僅是經濟全球化時代中華文明覆興的必然選擇,更是推動世界文化多元共生、共同繁榮的關鍵路徑。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要以一種謙遜而自信的姿態,向世界敞開懷抱,主動汲取西方文明中的智慧和營養。這一過程不是單向度的學習與模仿,而是一種基於批判性思考的深度交流與融合。要通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於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推動世界文化繁榮發展。

中西互鑑不僅是對文化差異的尊重,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展現了中華民族既能堅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又能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擁抱世界,與不同文明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共同書寫人類文明進步新篇章。

科技賦能,激發文化創新無限潛能

在全球信息化發展浪潮中,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不僅爲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全新可能,更激發了文化創新的無限潛能,爲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條件和物質基礎。

現代科技賦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超越時空的魅力。比如,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採集、存儲與管理,構建起一個數字化文化資源庫,確保了中華民族珍貴文化記憶的永久保存,更爲世界範圍內中華文化研究與交流搭建了一個共享平臺,實現了中華文化資源的全球互聯與開放利用;智慧教育平臺與應用程序的開發,將傳統文化教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互動式學習、虛擬現實體驗等創新方式,加深了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也有助於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智慧文旅項目的打造,提升了遊客對歷史遺蹟、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的參與感,通過智能導覽、AR技術復原歷史場景等,讓遊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從單一物理空間擴展至寬廣的數字領域,帶來超越時空界限的全方位文化享受,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與價值。

這些創新實踐表明,以科技賦能文化,有助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實現對文化本質的深刻理解。但同時也要警惕技術異化,防止文化被算法裹挾、淪爲流量工具,要始終確保科技服務文化傳播的正確方向,讓科技成爲放大人文價值的工具。

共築共享,構建文化發展和文明賡續新生態

新時代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應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擴大文化對外開放,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參與全球文明對話,構建文化發展新生態,實現多元文化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全球文化傳播格局面臨深刻變化。要促進文化傳播方法、路徑、形式、機制的創新發展,找準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和利益交匯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展示出來。探索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新模式,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文化傳播格局,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文化交流與互鑑,與世界其他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啓發,構建更加多彩、和諧的世界文化圖景,共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通過教育、媒體、文化公共活動等多種渠道,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激發文化自覺,培養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使其成爲文化生態建設的主體。

藝術與科技、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之間的對話與交融,能夠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爲傳承中華文明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創新不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是思想觀念的碰撞,能促使人們重新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探索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新定位,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一切的成果將惠及每一個人,讓文化傳承的力量在共築共享中凝聚成民族復興的深厚根基。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與時俱進,文明的價值在於交流互鑑。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既需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從傳統中汲取智慧;也需要以開放姿態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還需要通過科技賦能與生態構建,讓文化在創新中傳承、在互鑑中發展。這既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責任擔當,更是在文化激盪中開闢發展新境界的戰略選擇。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遠章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