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點滴】真然╱行萬里路,讀懂一幅畫

小時候父親常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並不特別懂這句話的深意,只知道他常拿着一本厚厚的畫冊,指着上面的圖像告訴我:「這是波提切利的《春》,這是花神,那是西風與春神。」畫裡綠意盎然,人物輕盈如舞,那時的我,只是覺得好看。

多年後,到義大利旅行。那不是走馬看花的行程,而是一場朝聖。當我走進烏菲茲美術館,看見牆上的《春》時,那幅畫不再只是畫冊上的圖像,而是我記憶裡的風景。

站在畫前,忽然想起兒時,父親在書房爲我細細解說的聲音。他不是藝術家,也不是教授,卻用自己的方式,把藝術帶進我的日常。那一刻,我懂了他當年的用心。那些圖像,不是要我背下來,而是要我「看懂」。

那趟旅行,我還去了阿西西。小鎮靜得像一幅畫。黃昏時,我在聖方濟各教堂外散步,遇見一位身穿黑袍、頭覆深色布巾的修士,低頭緩步地走過石板路。那一幕,安靜而堅定,彷彿某種信仰的具象。

如今距離那次旅行已將近三十年。有些畫面已模糊,但《春》那幅畫的感動,我一直記得。它像一扇門,打開了我看世界的方式,也打開了我對藝術的感知。

後來我看過許多展,也寫過一些觀展筆記,但最初讓我學會「凝視」的,是那幅《春》,是父親的一句話,是他爲我種下的第一顆藝術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