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點滴】謝欣倩/天光與孺子牛

女藝人婚禮播放的成長影片掀起全臺點閱熱潮,我跟普羅大衆一樣,在這裡找到愛的共鳴。

不過,除了與大家感受到父母盡所有之能與目光給孩子是愛,這些年的經驗,也提醒我看到:如果家人把常掛嘴上說「沒有」的東西給了你,請珍惜,即使只是一點點,都是天。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邀約出門,常喊沒有空,頂多只願意給一小時。我曾爲此生氣,那麼勉強,乾脆別出門了。歷經無數次親子溝通與摸索,現在我懂,在分秒都想自我全權掌握的青春期,一小時配合家人已是天光;只因我是媽媽,孩子才願割捨。這是青少年對愛的權衡與表達。

我和老公之間也常因交辦事無下文,他簡單回一句「我沒有聽到」引爆我炸鍋。後來才頓悟,從小養成不要受旁人聲音干擾的老公,「耳朵關機」是常態。而像是在撇清責任的回嘴,表示「聽進」了我的怒斥,這是害怕衝突的他,因爲愛老婆甘冒的風險。

曾經好幾次備好飯或排好行程,公公以一句簡單的「女兒臨時來電」異動,便立即出門跟隨;我的用心與安排彷彿被無視與作廢,令我難過不平。經過這些年的整理,比對婆婆提及,公公年輕時出門像失蹤,理解到公公常年爲尊,沒有向家人報知行蹤的習慣;他願意先知會我一聲,已是天大的改變與尊重。

也許是身爲家庭主婦而「少了」主體自由的我,企求被家人看見與珍惜,導致過度糾結愛的標準與計較,視家人愛爲「應得/應給」,在意是否對等,不自覺貪得更多,欲佔「上」位。

如果我那麼在意「微我」被看見,那麼,我又看見了孩子、老公、公婆對我展露的微愛了嗎?

那天,不經意瞄見公公在廚房大啖他愛吃的百香果,見我進門馬上收起的驚慌,我心底生起心酸與不捨,這才明白,常對我強調住在「媳婦家」而不說「兒子家」的他,已間接暗示寄人籬下沒有自由;這對長年享有大男人與教師身分尊嚴的他,已然是「甘爲孺子牛」的犠牲與對媳婦的「微」愛。

人生,也許更適合效法歷史學家,靜靜觀察紀錄每一刻的真實,當下情緒起伏難免,但唯有拉長時間,比對過往脈絡,才能客觀定論。

而愛,需要客觀定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