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點滴】王書緋/怕黑
母親習慣入夜就打開家中所有燈。飯廳客廳肯定亮燈,廁所廚房都亮,連曬衣服的後陽臺也不關燈,夜晚在我家如白晝,毫無陰暗角落。
即將七十五歲的母親兒時住在靠海農村,成長於被別人家磚牆支撐的屋檐下。外公外婆沒錢搭蓋磚房,懇求左右鄰居把屋樑直接搭在兩戶牆壁,再往上堆疊瓦片屋頂;木板簡單隔出前廳、睡鋪和沒有窗戶的廚房,僅有根電線繞過正中央的樑,垂下一盞小瓦數燈泡供全屋照明,勉強讓前廳和睡鋪有昏黃微光,廚房則點蠟燭。
因不夠亮,母親總在學校把作業寫完,或到對面鄰居開設的家庭工廠門口看書,藉其趕工而溢出的光線,勉強完成國小學業。
母親討厭黑暗。颱風是她常提的童年夢魘,房頂不牢靠的瓦片和狂風暴雨合奏出嘶嘶怪聲,讓人擔心屋頂被掀飛或跌落地面砸得粉碎,吊掛在半空中的燈泡隨灌進屋內的強風前搖後晃,使昏暗的屋內忽明忽暗,更顯鬼影幢幢。一家人緊靠別人家的牆壁僵坐,一夜不敢睡,等待風雨過去。
她不到十五歲就來城巿工作,首先愛上的,是城巿的亮。
母親老愛提的人生神話,是剛開始在紡織廠做事,她第一次開啓生產線的燈,整排日光燈剎地亮起,驅散廠房裡的暗黑。幾個開關就趕走黑暗,像是施了魔法,她下決心再怎麼樣也不離開這魔法。
我一回家,就把燈一盞又一盞關上,只留下足夠讓自己活動的那一盞。旅居國外的日子裡,經歷好幾次冰天雪地裡的大停電,有時甚至好幾天,才體會到,沒有像水龍頭一開就來的方便電,還是能活下來。人真正需要的,其實沒有想像的多。
這卻引來母親叨叨碎念。她不理解我的不怕黑。她從小教我,黑暗不只危險,更代表貧窮,愈明亮愈進步,她因爲童年無光之夜不能繼續升學,一心一意擺脫幽暗破敗的老家,躋身連夜晚都如白晝的城巿,讓我從小身處無盡光明,甚至培養我出國唸書……她一路支撐我向上前進,都出自對黑暗的懼怕,但我從她以爲的最光亮之地回臺後卻拋棄了光,這令她十分惱火。
但我想說:「媽,謝謝妳對光的追求,讓我不用再懼怕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