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點滴】純溪/桌球人生,不殺之道

年輕時打桌球,是一場兵荒馬亂的征戰。發球如投彈,搶攻如衝鋒,每一分都必須贏,否則就不甘心。

當時的我,雙眼盯着球不眨,雙腿有如彈簧,瞬間衝刺回防。輸一球,眉頭緊鎖;贏一場,如中樂透。球拍在手,就是權杖,也是野心。

直到某一天,我的腳踝在一次過猛的切球中閃了一下。疼痛未退,卻不是最大的改變。真正的轉折,是我在球桌旁停下來,靜靜看着別人打球。

我看見一個老伯,頭髮半白,步伐遲緩,卻每一球都回得穩穩的,沒有殺氣,只有節奏。他不是靠速度,而是靠耐心;不是靠力道,而是靠判斷。

後來的日子,我仍打球,但不再拚命。腳步慢了,反應卻更準;球路收斂了,卻更有章法。

除了把拍子皮換成顆粒的,也開始懂得一拍一節奏,一球一呼吸。比起贏球,我更在意自己是否沉得住氣,拍面是否控制得當,腳步是否配合到位。

有時我也會與年輕人過招。他們攻勢猛烈,一板快過一板,我擋得滿頭大汗。偶爾也能靠着節奏和判斷,讓他們吃個虧。年輕人笑說:「你老了還這麼穩,是不是練過氣功?」我也笑:「桌球打久了,不練內力也不行啊。」

的確,年輕時打球是練外功,求一時之勝;年紀漸長,打球變成練內功,練一生之和。

現在的我,不在意誰勝誰敗。我更在意:今天眼神跟得上嗎?腳步還能移動嗎?腦袋是否還有變化?這種「能動就是幸福」的想法,是年輕時完全無法理解的。

也許這就是桌球給我的啓示。人生不是永遠搶攻,而是學會回球;不是一味出擊,而是懂得放下。

桌球人生,如今不殺,而是守。不是因爲老了不敢殺,而是明白了:人生最難的對手,不是坐在你對面的那個人,而是那個非贏不可的自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