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車”智能化競賽提速 重慶如何迎接產業“下半場”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白麟 楊駿
“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加快中國車企全球化進程”“加快車路雲一體化產業落地”……全國兩會期間,關於汽車的話題層出不窮,無論是政府工作報告,還是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汽車”一詞多次出現。
3月6日,重慶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提出了一個讓各界熱議的詞:新汽車。
什麼是“新汽車”?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前半段,主要圍繞電池、電驅、電動等“大三電”展開,改變了汽車的動力模式。當前,隨着AI(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駕駛等技術的興起,正讓汽車從交通工具向智能平臺轉變。
朱華榮表示,“新汽車”是具有“移動多功能空間、智能計算終端、數據採集載體以及移動儲能單元”等功能屬性的可進化智能汽車機器人。
智能化是“新汽車”的核心內涵。
除了朱華榮,許多業內人士也在關注“新汽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就公開表示,汽車正從“電動化工具”升級爲“高級智慧生命體”。華爲常務董事餘承東也坦言,智能化是汽車產業“決勝未來的關鍵”。
目前,由“新汽車”掀起的行業競爭“下半場”已拉開大幕,重慶準備好了嗎?
“智駕平權”颳起“龍捲風”
今年2月,比亞迪宣佈,全系車型將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包括10萬元級以下的車型。這一消息令業界震動。
智能駕駛是智能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標識之一。
往往越智能、豪華的車型,其智能駕駛技術就越先進和成熟。比亞迪以這一舉措推進“智駕平權”,讓更多低端車型可以享受到好的智能駕駛體驗,讓高階智能駕駛“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市一家車企負責人表示,自動駕駛、智能座艙、AI等新技術爲消費者帶來了便捷、舒適、娛樂等體驗,也逐漸成爲當下各品牌汽車的賣點。比亞迪將高階智能駕駛“下放”,其實是看到了用戶未來的購車需求。
作爲行業龍頭企業,比亞迪的這一動作,也颳起了汽車智能化的“龍捲風”。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了預期,這也意味着‘智能化’下半場競爭提前到來。”全國政協委員、賽力斯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張興海表示,如今車企從以前的拼續航、拼價格,變成了拼智能。
朱華榮也表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不可擋,重慶應該保持戰略定力,持續推動智能網聯技術進步,攜手開創數智時代新未來。
面對“下半場”,重慶不打無準備的仗。實際上,長安和賽力斯這兩家重慶主力車企,正是業內最早一批意識到智能化重要性的車企,對提前到來的智能化“下半場”頗具敏感性,並早已未雨綢繆。
早在2016年,長安汽車就以自動駕駛的方式,完成了一次重慶到北京的2000公里路測,讓業界爲之驚歎。近年來,長安汽車不僅打造了天樞智駕,還實現了全國首個L2級IACC智能巡航輔助量產、全球首發量產APA7.0遠程無人代客泊車。
再看賽力斯,它是首個與華爲進行深度合作的汽車品牌。在華爲的支持下,賽力斯的問界系列車型率先提出了“智能駕駛座艙”概念,讓功能豐富、操控便捷的智能車機系統進入大衆視野。
率先佈局智能化,也讓上述兩家車企收穫頗豐——2024年,長安汽車新能源汽車銷量73.4萬輛,同比增長52.8%,其阿維塔、深藍、啓源等車型得到了業界和市場的認可;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42萬輛,同比增長182.2%,其問界M9累計大定超過20萬臺,連續11個月蟬聯中國市場50萬元以上豪華車月度銷冠。
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長安和賽力斯在新能源汽車的大潮中率先吃到“智能化”紅利,積累了較強基礎,未來有望繼續引領國內數智汽車板塊發展。
智能“硬實力”打造“世界級”
兩會期間,重慶在推動汽車智能化方面可謂大動作不斷。
3月4日,重慶代表團提交全團建議,籲請國家支持重慶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代表們認爲,重慶加快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既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着力點,也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的現實路徑,更是推動西部地區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
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重慶頗有底氣。市經信委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重慶按照整零協同、軟硬結合、共建生態的思路制定發展規劃,建立起10多家整車企業、3大系統、12大總成、56個部件全覆蓋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羣。2024年本地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95.3萬輛,同比增長90.5%,整車生產規模進入全國前三;20萬元以上新能源車型佔比達到48.3%,較上年提升21.6個百分點。
此外,全市汽車行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1%,高於全國1.3個百分點,整車主力產品普遍達到L2級以上自動駕駛水平。
近期,長安在汽車智能化方面進行了多項重要佈局。例如,其AI數智工廠就於兩會期間傳來佳訊——成功入圍全球移動大獎(GLOMO獎)“最佳移動互聯經濟創新獎”全球前五,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汽車數智化的實力。
這座工廠融合了AI等40餘項尖端技術,實現了生產全過程數字孿生,交付效率提升40%,降碳30%,成本降低20%。
賽力斯同樣不甘示弱。在賽力斯超級工廠,超3000臺機器人智能協同,生產效率與產品精度實現了全球領先。
蛇年央視春晚,780輛“重慶造”問界M9圍成12個同心圓,智慧數控燈陣協同聯動演出閃耀全場。2025長安汽車重慶馬拉松,智能駕駛的阿維塔06在前開道,機器人和機器狗“跑團”奮力開跑,賽道旁機器人“啦啦隊”加油助威,共同奉獻一場“AI盛宴”。
就在兩會前夕,長安和賽力斯又同時“放大招”,分別就入股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進展發佈公告,在已完成第一期轉讓價款支付23億元基礎上,於2月28日支付了第二期轉讓價款57.5億元。此次交割也被市場解讀爲重慶車企在智能化領域加深佈局的重要里程碑。
“多鏈協同”推進“AI+車”
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提出“AI+車”的概念,並指出相關技術已達到跨越式發展的臨界點,“新汽車”發展來到了重要窗口期。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與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引領汽車智能化發展新浪潮。未來智能汽車產品一定是AI驅動、用戶體驗驅動。
張興海也深有同感,他認爲,以自動輔助駕駛、AI+等爲特徵的智能化進程正在加速,並幫助中國品牌在高端汽車市場掌握充分的技術話語權、市場主導權。
3月3日,在吉利AI智能科技發佈會上,重慶企業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公開提出了從“車+AI”到“AI+車”的演進路徑。他認爲,2025年將成爲Agent(智能體)應用爆發之年,“這個趨勢會率先引爆Agent在車上的應用,讓汽車真正從‘出行工具’變成‘出行智慧生命體’。”
面對這樣的技術變革浪潮,重慶佈局智能汽車產業的思路更加開闊。除了推動長安、賽力斯與華爲的深度合作外,重慶近期又開闢了以千里科技爲代表的“AI+車”戰略路徑。
千里科技3月2日發佈公告,將與重慶兩江產業基金、重慶產業母基金、吉利、重慶邁馳、路特斯等合作方共同簽署《車BU投資框架協議》,快速介入智能駕駛領域。
通過本次協同合作和投資,千里科技還將整合各方優勢,發揮更大協同效應,提升研發效率並降低研發成本。這種跨界融合的模式,也將打破傳統汽車產業的邊界,形成更加開放、包容的產業生態系統。
未來,重慶將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支持,在本地佈局車規級芯片等重大項目;支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上市;支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創建國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先進製造業集羣。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