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首富虞仁榮“坐鎮”最牛次新股新恆匯
新恆匯成爲了2025年A股市場上的明星次新股。
截至8月6日,新恆彙報收85.3元,以12.8元發行價爲基準計算,年內該股累計上漲超566%,漲幅高居次新股板塊第三位。
事實上,憑藉着流通盤優勢,A股向來就有炒作次新股的傳統。但與以往略顯不同的是,新恆匯的上漲並非散戶資金和純遊資主導;相反,近期該股龍虎榜中現身的買方營業部多數以機構席位爲主,“正規軍”參與的性質濃厚。
資料顯示,新恆匯是一家集芯片封裝材料相關的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包括智能卡業務、蝕刻引線框架業務以及物聯網eSIM芯片封測業務。具體來看,其客戶包含恆寶股份、楚天龍、東信和平等被二級市場視作穩定幣概念的相關公司,同時其涉及的eSIM領域在最近也有一些產業層面消息催化。
透視股權結構發現,兩位清華大學校友虞仁榮、任志軍爲公司實控人。其中,虞仁榮被稱作“芯片首富”,他還坐擁另一芯片領域上市公司——豪威集團,也就是更名前的韋爾股份。
新恆匯成最牛次新股之一
8月6日收盤,新恆彙報85.3元,總市值達204.3億元。放眼年內,公司股價相較12.8元發行價上漲566.41%,漲幅位列次新股板塊第三位,僅次於星圖測控、廣信科技。
進一步來看,新恆匯的上漲主要分爲兩個階段。自6月20日上市後的四個交易日,公司股價先是一度漲至71.88元,收於56.36元;緊接着,在震盪十餘個交易日後,公司股價又從7月15日不足50元的位置一路漲至當前,最高觸及93.88元。
數據顯示,新恆匯從登陸A股以來已經成爲了龍虎榜的“熟客”,累計上榜已接近十次。再進一步從中觀測發現,公司股價實則受到了不同屬性的資金“接力”交易。
具體來看,“拉薩天團”爲首的散戶投資者在上市首日頻繁買入後,便很少出現在新恆匯買入前五營業部席位中,取而代之地則是少部分遊資及大批量機構。譬如,“敢死隊”“消閒派”“T王”曾於6月30日至8月4日期間有過大額進出,在7月2日至8月6日,機構專用席位基本可以佔據該股龍虎榜買入前五營業部之中的三至四席。
那麼,新恆匯何以獲得機構們青睞?
資料顯示,新恆匯主要業務包括智能卡業務、蝕刻引線框架業務以及物聯網eSIM芯片封測業務,屬於芯片封裝類企業。
目前,新恆匯的智能卡業務和物聯網eSIM業務部分產品可應用於金融領域,而物聯網eSIM芯片封測業務處於業務拓展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新恆匯也曾表示沒有佈局穩定幣業務。不過根據招股書內容,公司客戶包含恆寶股份、楚天龍、東信和平等被二級市場視作穩定幣概念的相關公司。
另一方面,中國聯通已經於7月上線手機eSIM辦理服務,而也有媒體報道稱,華爲與蘋果或搶奪國內eSIM手機商用“首發”。因此,這也進一步催生了新恆匯的關注度。
着眼業績,新恆匯2022年到2024年營業收入從6.84億元增長至8.42億元,年複合增速10.97%,扣非淨利潤從1.04億元增長至1.73億元。不過,在2025年一季度,公司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24.71%至2.41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上升9.48%至4924.13萬元。
虞仁榮置身其後
新恆匯屬於芯片業內大佬虞仁榮。
股權結構顯示,新恆匯實際控制人爲虞仁榮、任志軍,兩人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合計爲51.25%。
其中,虞仁榮直接持有新恆匯31.41%股份,通過馮源繪芯間接持有公司0.53%的股份,合計持有公司31.94%股份。按照當前新恆匯204億元左右市值計算,虞仁榮通過直接間接握有的持股市值已經達65億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新恆匯實則是虞仁榮中途介入獲得實控權的公司。
回溯歷史,2017年受山東淄博“擔保圈”問題影響,由陳同勝實際控制的恆匯電子和凱勝電子均陷入債務危機。隨即,陳同勝計劃通過通過重組的方式,以求解決兩家公司的經營困境。
據悉,當時虞仁榮、任志軍、上海矽澎與陳同勝、恆匯電子、凱勝電子共同達成協議,敲定了恆匯電子、凱勝電子重組成立新恆匯有限的方案。
具體而言,恆匯電子、陳同強、淄博志林堂共同出資設立新恆匯有限,由恆匯電子持股90.29%,陳同強持股5.83%,淄博志林堂持股3.88%。新恆匯有限設立時控股股東爲恆匯電子,實際控制人爲陳同勝。
2018年1月,虞仁榮、任志軍、上海矽澎以4.65億元受讓恆匯電子持有的新恆匯有限90.29%股權;至此,虞仁榮、任志軍正式成爲新恆匯有限的“新主”,兩者彼時分別持股45.15%、22.57%。
而更有意思的是,身爲實控人之一的任志軍在擁有新恆匯控制權之時,還辭去了紫光國微高管的職位。並且,虞仁榮實則是任志軍受邀加入參與新恆匯有限收購的。
據瞭解,任志軍曾主導紫光同芯收購恆匯電子的相關盡職調查工作,由此萌生了參與恆匯電子重組,即後來投資新恆匯的事宜。但由於缺少相應資金,任志軍非常需要當時已經是上市公司實控人的虞仁榮;最後,任志軍受讓股權的資金主要來源於虞仁榮提供的借款,數額達1.16億元,借款利率爲 12%/年(單利),最晚還款日爲2029年1月25日。
時間來到2020年,新恆匯有限正式整體變更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經過些許坎坷後,新恆匯終於在今年過關IPO。
至此,一個“雙贏局面”就此誕生:新恆匯的上市預示着任志軍當初的投資如願成功,未來其還可以通過拋售股份輕鬆償還尚欠虞仁榮的資金,而虞仁榮也順利收穫第二家上市平臺。
“芯片首富”迎順風局
虞仁榮是一位在創業浪潮中發家的人,成功完成了從國企員工到芯片界大佬的蛻變。
回顧上世紀九十年代,彼時經商之風席捲社會各界。那時,虞仁榮先是從浪潮集團跳槽至一家電子元器件分銷公司任職銷售經理,後來又進一步創辦了北京華清昌科貿有限公司。
2007年,虞仁榮的生意更進一步,韋爾股份前身韋爾半導體在那一年成立,公司起步業務爲半導體分銷。之後數年間,韋爾股份收購了香港華清、北京京鴻志、北京泰合志恆、無錫中普微,並新設一系列子公司,通過內生併購實現發展,並於2017年5月順利登陸上交所。
而坐擁上市公司沒多久,虞仁榮便很快主導起了韋爾股份的一次重大併購,收購對象是北京豪威。最終,韋爾股份成功以135億股份支付對價加上16.87億現金完成一樁“蛇吞象”交易,由此躋身CIS巨頭行列。
有了豪威科技加持後,虞仁榮進一步結合公司原有分銷資源進行整合,最終韋爾股份的成長性得以體現。
2021年,韋爾股份扣非淨利潤達到40億元,公司市值接近3000億元。藉此,虞仁榮收穫百億身價登上福布斯榜,並擁有了外界賦予的“芯片首富”之稱。
後來,2022年及2023年的韋爾股份受半導體下行週期影響,市值快速縮水至不足800億元,虞仁榮一度開始面臨階段性壓力。好在,多年擴張之下,公司業務涉獵範圍更爲全面,隨着CIS新品持續導入各系列機型以及車載相關產品的爆發,其率先於半導體行業迎來業績復甦。
統計顯示,2024年,韋爾股份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30.6億元,同比增長2114.7%,2025年上半年,公司預計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18.78億元至20.18億元,同比上升36.89%-47.09%。
而伴隨着韋爾股份業績回暖,虞仁榮也進一步率領公司做出更多進攻性質的舉動。目前,爲突出主業及品牌,韋爾股份不久前已經更名爲豪威集團;與此同時,公司也向港股IPO發起衝刺,進一步擴大海外業務版圖的意圖越發明顯。
往後看,“芯片首富”的順風局將維持多久,將成爲外界主要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