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霸權浮現/產能壓制 陸電動車攻全球

比亞迪在今年前4個月的全球電動車銷量居冠。圖爲比亞迪運輸船在江蘇連雲港準備出口。路透

中國大陸的電動車正在橫掃全球電動車市場,這不只是從市佔率來看,也包括大陸近年的全球佈局策略。如今,不只愈來愈多大陸電動車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馬路上,各國也開始出現大陸電動車工廠和研發中心。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年5月發佈的最新報告「2025年全球電動車展望」指出,大陸作爲全球電動車製造的中心,負責超過全球70%的產量。2024年,大陸車製造商一方面佔大陸本土銷售量約80%,一方面在全球電動車產量上貢獻了25%的成長。

該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售將超過2,000萬輛,而電動車在2025年將佔大陸車總銷售量約60%。

新車生產佔比 去年首度超越燃油車

據美國CleanTechnica最新數據,今年前4個月,全球電動車銷量前三名是比亞迪、特斯拉、吉利汽車,三者全球市佔率分別爲23.1%、7.6%、6.4%。隨着特斯拉今年在許多地方的銷售表現不振,比亞迪在今年持續領先,吉利汽車在4月交付的車輛更是一舉超越特斯拉。

銷售市場方面,大陸仍是電動車的主要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電動車在大陸的銷量增長45.2%至365.8萬輛,出口的部分則增長52.6%至64.2萬輛。

大陸電動車的滲透率(新能源車在所有生產車輛中的佔比)在去年7月首度超越燃油車,這有賴於大陸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像是去年8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汽車以舊換新有關工作的通知」,提供人民幣1.5萬至2萬不等的換車補貼,今年相關政策仍持續推出。政策推動下,去年大陸零售電動車中,就有三分之一來自以舊換新補貼。

同時爲避免消費者買得到卻沒地方用,大陸着眼於生態建構,於去年發佈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試點城市,將車輛端、路側基礎設施和雲控平臺打通成即時互聯、協同決策的網絡,既爲後續自動駕駛的環境鋪路,也爲電動車普及到基層、融入電力系統創造條件。

以車路雲一體化爲基礎,進一步擴大四、五線城市電動車覆蓋率,近期另一項措施要推動「新能源汽車下鄉」,組織電動車售後維保、充換電以及金融服務企業協同下鄉,帶動鄉村地區建立起新能源車應用配套環境。

圖/聯合報提供

應對他國防堵 改設工廠、研發中心

然而,大陸電動車如今面對全球市場,可能遭遇更大挑戰。各國因警惕大陸電動車傾銷,祭出各種防堵手段,去年以來,歐盟對大陸電動車加徵爲期5年、最高達45.3%的關稅;加拿大對大陸電動車課徵100%的關稅,與美國一致。爲了應對這些貿易壁壘,大陸這幾年調整出海策略,銷售策略從過去較爲單純的整車出口,或是在各國設立CKD廠(完全散裝再組裝),轉變爲到世界各地設立工廠或研發中心。

以比亞迪爲例,在歐洲、東南亞和中南美洲都能看到其足跡。比亞迪去年7月宣佈在巴西建3座工廠,其中一座負責生產新能源車,年產能爲15萬輛;同年12月,宣佈在匈牙利建廠,年產能預計爲20萬輛,計劃3年內建成;泰國工廠已於2024年7月竣工投產,年產能約爲15萬輛。土耳其、印尼和柬埔寨等地也陸續傳出建廠消息。

進一步觀察其在歐洲的產業佈局,能隱然看到一條更完整的產業鏈正在成形。比亞迪甫於日前決定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建立歐洲總部和研發中心,將專注於銷售、售後、車輛認證及車型本地化設計和功能開發;公司並陸續與輪胎製造商倍耐力、雷射系統生產商Prima Industrie、歐洲鋼鐵製造商voestalpine等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爲其匈牙利工廠供應原料或組裝配件。

相關廠商跟進 出海打造周邊產業鏈

其他大陸電動車企業同樣積極赴世界各地發展。上汽集團推出不受歐盟關稅影響的混合動力車型,市佔率大增;吉利汽車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截至今年4月,海外累積銷量已突破10萬輛;廣汽集團5月公佈將在巴西進行本地化生產,並於當地設立研發中心;至今更有超過20個大陸電動車品牌,進駐對電動車產業持開放態度的泰國。

相關產業鏈也跟着走向海外。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與歐洲汽車大廠Stellantis在西班牙建立合資動力電池工廠;廣汽集團擬在泰國建設超級充電網路。這些都有助於大陸電動車品牌拓展市場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