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課程爭議不斷 北市府聯手出招祭重罰
衛生局提醒,合格心理機構應揭示開業執照及收費標準,並開立收據、製作諮商紀錄,諮商空間則應隱密且隔音,確保民衆獲得安全健康的治療。(謝佳君攝)
近年來心靈課程爭議不斷,有業者打着心理諮商功效卻不具備心理師資格,或廣開課程卻未立案,北市教育局2019年迄今開罰3件、均重罰25萬元,2023年至今亦有2件未取得臨牀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資格,卻擅自執行相關業務,衛生局以涉違反《心理師法》移送地檢署,另違反《心理師法》刊登相關廣告裁罰7件。心理師提醒,民衆如有心理困擾卻未尋求正當管道,反而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瞄準現代人壓力大、愈來愈重視心理健康,這些年打着心靈成長、潛能開發等名號開設的心靈課程大行其道,卻也屢屢爆出爭議,前陣子便有網紅揭露大型團體意識訓練(LGAT)可能涉及心理操控與財務風險,更發現該團體負責人是一名林姓心理諮商師。
衛生局專門委員紀玉秋表示,針對這起案件,經查該名心理諮商師未實際參與該公司心靈課程,初步判定未違反《心理師法》相關條款。教育局終身教育科專員林嶽璋則表示,稽查人員於表定課程前往稽查時未發現有在上課,該公司並表示正在申請立案補習班,會持續停課至完成立案爲止。
紀玉秋說明,按《心理師法》,若無心理師執照,不得執行心理諮商、心理衡鑑及心理治療等業務,否則便如同密醫,可依法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金,北市2023年迄今則有2件移送地檢署偵辦中。另外,非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不得爲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廣告,北市自2023年迄今依同法裁罰7件。
這些年不少公司以管理顧問業開設心靈課程,也引發不少糾紛,林嶽璋表示,北市自2019年起,以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稽查業者,查獲3業者未立案卻天天上課,且人數衆多達25人以上,因此均以最高罰鍰裁處25萬元。今年初聯合稽查,亦要求16家業者申請立案,其中4家業者稱申請立案中。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林上能表示,專業心理諮商需經歷一段安全信任關係的陪伴與一段時間的轉化,才能達到真正的療愈,短期課程在追求情緒張力與看似快速的效果中,容易對民衆產生二次傷害。衛生局提醒,合格心理機構應揭示開業執照及收費標準,並開立收據、製作諮商紀錄,諮商空間則應隱密且隔音,確保民衆獲得安全健康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