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1/未成年禁通訊諮商 專家:不利拒學、偏鄉青少年
依規定,18歲以下及非精神官能症、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不全者不得使用通訊諮商,專家表示,恐意外排除了衆多弱勢青少年。本報資料照片
17歲的小謙(化名)某晚瀕臨崩潰,鼓起勇氣準備預約線上諮商,希望心理諮商師提供心理支持,卻發現依規定,18歲以下不得接受「通訊諮商」。專家指出,此規範雖以風險控管爲由,卻也意外排除了衆多弱勢青少年,包括拒學、偏鄉、移動不便、社交焦慮者,即使取得家長同意也不行,引發「保護過度」的質疑。
衛福部統計,15至24歲青少年爲近十年全國粗自殺死亡率增福第二高羣體,2023年每十萬人就有10.9名青少年自殺死亡。衛福部去年起推出年輕族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陸續因使用量大而緊急加碼補助人數、擴大服務年齡層,但2020年公告「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覈准作業參考原則」,限制18歲以下及非精神官能症、精神病或腦部心智功能不全者,不得使用通訊諮商。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22年調查,不少學生基於沒有時間、距離教室太遠、隱私保護不足等原因拒絕使用輔導室。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倡議研發員呂佳耘也表示,聯盟曾碰過數位住家附近無心理諮商所、交通不便、主訴爲家庭問題的青少年,難進行實體諮商,又被通訊諮商拒絕,最後放棄專業協助,另尋同儕陪伴。
通訊諮商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原被視爲補足校園輔導與醫療資源空缺的可行模式,但衛福部曾指出,通訊方式難以即時察覺嚴重情緒反應、非語言訊號與潛在自傷風險,也難確保資安、設備穩定,及是否有獨立、不受干擾的空間。
「我們理解衛福部的考量,但不應是強制規範,否則等同拒有需求者於門外。」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林上能指出,這個規定也排除取得家長同意、設備環境與資訊使用能力均可的青少年接受通訊諮商的機會。
他指出,曾有一位拒學青少年不願出家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心理師又無法到宅提供心理諮商,社工追蹤、家訪屬於晤談與評估,並非心理諮商,當時任輔導老師的他只能做好個案管理,安排家長諮詢、學生電話關懷輔導等彈性措施。
林上能表示,現在青少年多爲數位原住民,十分熟悉通訊軟體,壓力源通常是家長,若規定放寬,未成年者可自行上線彈性選擇諮商時間、地點,相信有助於提高求助率。國外研究指出,通訊諮商的效果與實體諮商無異,重要的是歸心理師專業評估,例如進入通訊諮商前,可透過主訴議題、諮商需求或期待,瞭解當事人身心狀態,確認當事人的位置環境、緊急聯絡人資料屬實,並經由量表等工具進行評估。
當通訊諮商環境不理想或當事人有自傷疑慮, 林上能表示,心理師可引導個案回到實體諮商,必要時轉介至精神科就醫。曾有一名無法出門、不願就醫的重度憂鬱症病患,經評估不適合通訊諮商後,改以引導就醫、藥物衛教及生活作息諮詢。若通訊諮商時出現突發自傷行爲,則立刻報警,串連警政、社政與醫療資源。
在心理健康風險年輕化、複雜化的當下,制度設計仍在無條件禁止、安全引導開放間拉鋸。呂佳耘表示,除了補齊各級學校輔導人力,也期盼能從高中逐步向下開放使用通訊諮商。
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塗喜敏指出,基金會統計,志工輔導服務的使用者中,偏好使用通訊、文字者多於實體、電話者,比例約爲六比一,顯示通訊服務有其潛在需求,若政策能在專業倫理考量下,順應科技進步與使用者習慣,提供多元化的心理資源,相信能幫助更多人。
▪ 免稅額、扣除額怎用最省?2025報稅不求人 新手也能輕鬆掌握 ▪ 租屋族報稅新制:房租支出納入特別扣除 最高可扣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