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會不會被ChatGPT取代?她提「4關鍵」分析第一線真相

▲臨牀心理師曾麗心在臉書上撰文分享自身觀察,在AI發展、近用性大幅提高後,來談者如何使用AI做爲心理治療的輔助資源。(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陳致平/臺北報導

你曾經和ChatGPT聊過內心的煩惱嗎?隨着生成式AI的普及,越來越多人將它視爲情緒的出口,有些人甚至開始思考:AI是否能取代心理諮商?但它真的能聽懂你的困擾嗎?有心理諮商師分享實務觀察指出,越來越多個案會主動談及與AI對話的經驗,不僅在情緒調節與自我照顧方面產生正面幫助,更可能成爲心理治療的輔助資源。

臨牀心理師曾麗心日前粉絲專頁上分享在實務工作中觀察到的現象,她說道,「最近諮商時常聽到個案與我分享他跟AI對話的經驗,通常我是樂見個案這樣的嘗試。」她認爲,AI在適當使用下,將可成爲諮商室外的「情緒陪伴者」,有助於人們更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她指出,從心理治療角度來看,AI對話的應用具有以下四項正面功能:

1. 促進自我覺察與情緒整理

個案會花時間紀錄與整理自我想法與情緒感受,而且是在諮商室之外的日常生活中能持續練習,這對自我探索和自我照顧都會帶來正向效果,我在諮商中也經常會邀請個案可以持續進行自由書寫,幫助自己釐清各種想法與感受。

2. 打開視野、增進心理彈性

個案可以透過AI對談持續拓展觀點,不會只糾結在個人想法和視角,有機會稍微跳脫個人主觀意識,思考其他的可能性,這對促進心理彈性也是好的練習。

3. 提供穩定、無條件的支持大多時候個案可以從AI獲得無條件正向心理支持,且互動品質可能遠勝許多真實人際關係(例如不擅長接應情緒的父母或伴侶),對於生活中較缺乏高品質人際連結的個案來說是一種保護與滋養。

4. 即時迴應、扮演急救角色

AI可以24小時不打烊,讓個案可以獲得即時性的心理撫慰與迴應照顧,有助暫時撐過急性壓力來襲的不適感,但我認爲這僅可作爲基礎急救照護,也就是在急診室做了基本處理後還是要轉入門診或病房接受更深入的照護。

▲曾麗心認爲,AI對話的應用具有上述四項正面功能。(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曾麗心認爲,AI在心理照護中已逐漸展現其輔助價值,透過與AI對話,個案能在日常中練習自我表達與情緒整理,進而提升自我覺察與心理彈性。同時,AI所提供的穩定迴應與無條件支持,對缺乏良好人際連結的使用者而言,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此外,AI隨時在線的特性,也讓它在急性情緒來襲時,能扮演「情緒急救」的角色,協助個案度過短期不適,成爲專業治療之外的即時輔助。

至於「心理師是否會被AI取代」這類近期經常被討論的問題,曾麗心也坦言,AI雖具備良好的對話功能,但目前更適合作爲治療過程的延伸與補充,像是一些透過非語言性介入方式,這些是AI難以取代的。

曾麗心提到自身在實務上的做法是,「當個案會把與AI的對話內容帶來討論,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入剖析與探討他面臨的心理困擾,我也會帶入其他非純粹對話性的治療,例如身體意象動作、放鬆練習、牌卡、繪畫等」。

此外,曾麗心表示,如果諮商師在治療中提到一些專業性較高的心理學理論或名詞時,她也會鼓勵個案可以再回家透過AI查詢相關知識作爲理解輔助,有助鞏固印象、增進治療效果。

曾麗心也進一步強調,她會向個案提醒,心理師無法隨時陪在身邊,但在情緒波動劇烈的時刻,可以善用AI作爲自我支持的工具。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顧自己」,而不是把依靠完全放在AI身上。

曾麗心認爲,AI會是心理師與個案之間很好的輔助工具,「我樂見更多人願意透過AI談心事、聊煩惱,這代表大衆願意正視心理健康議題,這是值得鼓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