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網15億“賣身”,買家竟是“親兒子”微博
新浪微博終究還是變成了“微博新浪”。港股微博發佈公告稱,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擬以15億元從新浪(香港)處購買新浪網的全部股權。
要知道,微博原本是新浪旗下的一項業務,本名“新浪微博”,“父”與“子”身份對調,一時間讓業內外譁然,儘管微博緊急出來迴應,解釋本次公告披露的買賣協議主要爲微博收購新浪旗下一子公司,不涉及二者之間的任何管理關係變更。
但還是引起了衆多業界人士的猜想,有分析師指出,微博擬收購新浪網或許是新浪爲進一步理順公司架構所進行的資本操作,也有網友調侃道:怎麼也沒有想到,“兒子”竟然變成了“爹”。
“兒子”15億買下“爹”
作爲中國互聯網早期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門戶網站,新浪有過輝煌的歷史。
1998年Sina.com成立,當時國內互聯網逐漸興起,讓上網獲取信息的人數日益倍增,新浪在新聞內容之外,用戶自創內容的模式也逐漸興起,新浪博客是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內容社區之一,新浪也迅速成爲國內最大的門戶網站之一。
短短不過兩年,新浪以“VIE”模式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打破了國內公司海外融資的瓶頸,新浪也成爲中國內地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互聯網企業,不過,上市後的新浪並未一路坦途,反倒是內部混亂。
作爲新浪的創始人,王志東在新浪上市後,股份被稀釋到僅有6%,2001年,在董事長段永基的牽頭下,王志東就被踢出了新浪,王志東出局後的新浪並沒有資本想象的逐漸越變越好,相反在各種權力的爭奪和爾虞我詐之中,沒過多久就遇到了最大的危機,2005年甚至差點被外部公司“收購”。
2005年2月19日,盛大公司發表聲明稱已通過二級市場交易,購買了新浪公司總計19.5%的股份,這也意味着,盛大已經通過二級市場成爲了新浪最大的股東。
彼時,新浪的CFO曹國偉迅速制定了“毒丸計劃”,最終才得以解決這場危機,此後曹國偉才通過MBO(管理層收購)的方法,解決了新浪多年以來的股權頑疾。
而在曹國偉的帶領下,新浪在2009年成功打造了微博,新浪微博憑藉新浪網博客時代積累的流量和話題熱度,迅速在2010年1月就獲得了超過7500萬註冊用戶,到了2011年12月底,中國有5.131億網民,其中有2.499億是新浪微博用戶。
新浪微博成了PC互聯網時代最富有社交網絡色彩的現象級產品,2014年3月,新浪微博更名爲微博,當年4月,微博就在納斯達克上市,相比於“父親”新浪,微博很快後來居上,截止去年新浪美股退市時,微博的市值就是新浪的4倍多。
微博市值曾是新浪4倍還多
如果時間倒退到2009年8月,也就是新浪微博上線那年,新浪或許怎麼也想不到這個自己推出的社交類網站產品能在13年後徹底將自己“替代”,甚至還反過來將自己“收購”。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股價曾於2011年4月達到147美元的歷史高點,彼時其市值也僅僅才88億美元,反觀“兒子”微博,上市兩年後,其市值已經突破百億美元,2018年2月,微博股價更是衝到142美元/股,市值超320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點。
而新浪自2018年之後股價一直在持續下跌,到2021年新浪宣佈私有化退出美股時,市值僅爲25億美元,而此時微博的市值已經超過100億美元,微博市值的吊打,或許是新浪私有化的重要動因。
2021年3月23日,新浪宣佈完成私有化,更名爲新浪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並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而新浪私有化的主要原因,或許就是因爲微博的存在,曹國偉曾發佈一封全員信強調新浪私有化原因:“爲了改變多年來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新浪與微博作爲母公司和子公司同爲上市公司的這樣一個不甚合理的資本架構。”
月活躍用戶不斷下降,業績大幅下滑
不過,花15億元收購“老父親”新浪的微博,如今的日子似乎也並不好過。
據微博最新公佈的財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淨營收4.536億美元,同比下降25%;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5636.10萬,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微博上市以來,出現的最大幅度的業績下滑。
究其原因,或許是微博過度依賴廣告這個單一的變現模式。一直以來,廣告都是新浪微博最大的收入來源,財報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微博廣告及營銷收入爲3.934億美元,佔當期營收的86.73%。
而微博的用戶活躍度已經大不如從前,2018年,微博年報顯示,其已經連續3年保持同比7000萬及以上月活躍用戶淨增長,2019年之後,這個數字變成了5000萬+,到了2022年前三季度,微博月活躍用戶數爲5.84億,同比淨增了約1100萬用戶,數字在持續不斷地下降。
總而言之,如今反過來“收購”母公司新浪的微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