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宗與美國天主教 歷史傳承與未來發展
▲教宗良十四世在梵蒂岡會見樞機主教時發表講話。(圖/路透)
●楊聰榮/中臺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
隨着新一任天主教教宗的人選成爲全球關注焦點,美國社會也再次投射出對天主教未來角色的想像與焦慮。天主教雖不是美國最大的宗教派別,但其歷史地位、社會網絡與政治影響力卻不容忽視。面對世俗化與文化分歧日益擴大的今天,新任教宗是否能引領美國天主教信仰走出過去的陰影、重新凝聚信徒與價值共識,成爲一個值得討論的命題。
讓天主教在美國成爲建構者 將是新教宗無可迴避的歷史功課
回顧美國天主教的發展路徑,其歷史本質是一段「從邊緣走向主流」的社會整合史。從17世紀馬里蘭殖民地的少數貴族信仰,到19世紀歐洲移民潮中愛爾蘭、義大利與波蘭裔信徒的大量涌入,天主教社羣曾長期處於被排斥、誤解甚至歧視的位置。
無論是原有移民的排外攻擊,或者是民衆對天主教徒對教皇忠誠問題的質疑,都使天主教徒必須付出額外的貢獻,天主教相關的學校、醫院、教區與慈善機構都成爲他們在美國紮根的基礎。
真正的轉捩點出現在20世紀,尤其是約翰·F·甘迺迪在1960年成爲首位天主教美國總統。他以政教分離爲立場,打破了對天主教政治參與的禁忌,也象徵着天主教徒已不再被視爲外來者。
此後天主教不僅活躍於社會議題,如反對種族隔離與提倡勞工正義,更在文化與教育領域建立起強大影響力,如聖母大學等天主教大學成爲學術與信仰的橋樑。
一直到目前爲止,當代的天主教正面臨深刻的信任與方向危機。一方面,美國社會的世俗化與價值多元趨勢,使得許多年輕人與教會疏離。另一方面,天主教內部的醜聞與政治化傾向,亦削弱其道德權威。
在教義立場上,美國天主教徒對墮胎、同性婚姻、移民等議題的看法分歧嚴重,拉丁裔與白人信徒間的政治傾向也不盡相同。天主教已不再是一個可簡化爲單一立場的羣體,而是一個內部充滿張力的信仰共同體。
新任教宗所面對的挑戰,不僅是全球性的宗教與社會變局,更要設法迴應美國教會內部的多元張力。他是否能以更具包容性的語言重新詮釋信仰核心?能否在維護教義與尊重人權之間找到倫理的中道?這將直接影響天主教在美國公共生活中的未來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教宗方濟各在任期內強調對環境保護與貧困議題的關注,曾獲得部分自由派美國信徒的好感。對於社會道德與家庭議題的保守立場,仍爲保守派提供重要支撐。新任教宗必須重塑爲更明確的取向,亦將牽動美國教會的未來政治與文化路線。
總結而言,教宗的更替對美國天主教並非單純的宗教領袖輪替,更是一次信仰與社會契約重新定義的契機。在跨族裔、多元價值與信任重建的挑戰下,如何讓天主教在美國不只是歷史的見證者,而是未來共同體的建構者,將是新教宗無可迴避的歷史功課。
這不僅關係到美國信徒的精神寄託,也關係到信仰在自由社會中如何不失其道德指南的功能。
▼天主教新任教宗良十四世。(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