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健司推前端預防、後端復元政策 提升臺灣精神醫療整體效能

爲因應臺灣精神疾病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衛生福利部新任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提出從「前端預防」到「後端深化復元」的政策願景,結合社區支持、長效治療與跨部會合作,期望打造更全面、可及且持續性的心理衛生體系。

衛生福利部新任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提出從「前端預防」到「後端深化復元」的精神醫療政策願景,讓病人不只是避免住院,而是真正復元並重返社會。 圖/陳柏熹提供

臺灣精神相關就醫人數整體增長 提升醫療效能成課題

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民國110年精神相關疾病的就醫人數已達 145.4 萬人,相較101年的 94.0 萬人,成長了 54.8%,年平均成長率約爲 3.3% 至 6.6%。其中,領有重大傷病卡且被歸爲慢性精神病的病人約 20 萬人,推估其中約有一半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另依照健保署公告「112 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前 20 大疾病」,第 13 名即爲「思覺失調症、準思覺失調症及妄想性疾患」,全國就醫人數約 13 萬 6 千人。這些數據顯示,精神相關疾病不僅普遍,亦對醫療體系帶來沉重負擔。

前端介入與後端復元並行

陳柏熹司長指出:「過去我們多半等到病情已經出現後才介入,現在政策要往前延伸,從健康促進與早期高風險族羣關懷下手;同時也要深化後端支持,讓病人不只是避免住院,而是真正復元並重返社會。」他強調,心理健康策略不應僅着眼治療,而是預防與延遲病程爲主要方向。陳柏熹司長也補充,治療目標不能只是「不住院」,而是要讓病人真正「復元並回到社會」。這包括減輕家屬負擔、減少隱形成本,甚至對整個醫療系統也是幫助

對此,臺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醫師表示高度支持。他指出,臨牀經驗已反覆證實,越早介入治療,病情惡化的速度就能顯著抑制,不僅能減少慢性住院人口,亦能促進病人早日迴歸日常與職場生活,「這對臺灣精神醫療來說,是走向人本與社會化的重要轉折。」

長效針劑(LAIs)介入,提升治療穩定性

在治療策略上,思覺失調症長效針劑(LAIs)已被視爲改變病程的重要工具。多國真實世界研究顯示,長效針劑相較口服藥,可降低 20–30% 的再住院風險,並減少精神科急診使用率。芬蘭全國性研究證實此結果,而臺灣健保資料也顯示,長效針劑對於「首次住院後能否持續接受治療」具有關鍵影響,是降低再住院率的核心。更重要的是,臺灣實證顯示長效針劑能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猝死與心血管死亡風險。

臺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楊蕙年醫師補充臨牀案例說明,有患者因缺乏病識感而長期抗拒就醫,但在居家服務團隊的協助下接受長效針劑後,病情逐漸穩定,不僅能重新融入家庭生活,甚至恢復一定程度的社會參與,「這正顯示長效針劑並非最後手段,而是優先策略時能帶來更長遠的復元效益。」

長效針劑三年推動成果與未來展望

自111年起,健保署已編列專款補助長效針劑,並委託臺灣精神醫學會依據實證完成《發展我國精神醫療早期介入及長效針劑臨牀指引》。經過三年推動,截至113年,全國施打長效針劑覆蓋率已達約三成,較前年顯著提升9.67%,專款藥費使用率更高達99.8%。陳柏熹司長指出,關鍵在於社會逐漸理解「長效針劑不是重症才用的懲罰手段,而是幫助病人穩定治療、避免復發的重要選擇」,並透過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的共同討論決策,讓更多人受惠。

社區復元與跨專業合作 成藥物之外助力

陳柏熹司長強調,長效針劑的施打併非孤立措施,而是與社區支持相結合。穩定病情的同時,能幫助患者銜接社區復健、支持性就業與家庭支持,進一步強化功能恢復與社會參與。這也呼應了衛福部近年推動的多項獎助計劃,例如「精神病友多元社區生活方案發展計劃」、「厚植精神病友及家屬團體社區服務量能計劃」等。陳柏熹司長表示,未來預計要推動更多「復元導向」的措施,例如「同儕支持員制度」:由有精神疾病經驗的人,經過勞動部規劃的訓練,取得資格後,成爲專業支持員去協助其他病人。這既是支持,也是一份有薪水的工作,目前已經有團體開始培育種子人員,未來會逐步擴大。

針對居家醫療與社區治療的挑戰,臺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歐陽文貞醫師指出,如果能導入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並結合勞動部推動的同儕支持員制度,將能形成完整的支持網絡,讓治療從醫療行爲延伸至生活支持,真正落實復元導向。

結合三大面向 爲精神醫療體系創造雙贏

整體而言,臺灣精神醫療正逐步邁向「全流域」照護:從預防、早期介入,到治療、社區支持與復元。陳柏熹司長的願景結合了政策、臨牀與社區三大面向,也獲得精神醫學界支持。未來挑戰在於資源能否持續投入、跨部會協作能否落實,以及同儕支持與個案管理體系能否穩定建構。隨着長效針劑施打率逐年提升、社區據點拓展、跨專業協作深化,臺灣精神醫療將有機會真正實現「少復發、少急診、少住院,多復元」的願景,爲病人、家庭與整體醫療體系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