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追趕日企優勢,產品力打出良好影響,從歐洲到中東,中國插混汽車銷量激增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一場出海的多元化轉型,在各大自主品牌近來公佈的出海“戰報”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插混)技術成爲撬動海外市場的關鍵槓桿。憑藉高性價比、長續航里程和靈活的動力解決方案,中國車企的插混汽車在歐洲、中東等市場掀起一股熱銷的浪潮。不少行業人士表示,這一現象的背後,既有中國汽車品牌對海外市場痛點的精準洞察,也折射出中國汽車工業以電驅動技術突破爲要點,實現產品從技術跟隨到創新引領的跨越。
在歐洲與中東“收割”好口碑
歐洲市場是中國車企“插混攻勢”的首個“試驗田”。根據市場研究公司Dataforce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品牌汽車在歐洲註冊量同比增長78%,達到創紀錄的15萬輛,市場份額攀升至4.5%。值得注意的是,純電動汽車佔比有所下降,而插混車型銷量同比激增368%。比亞迪在這一戰略中表現尤爲突出,根據比亞迪公佈的數據,4月,比亞迪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等歐洲14國以11123輛的銷量成績,大幅領先特斯拉的6253輛,而這離不開混電的功勞。
柏林比亞迪門店的銷售經理維利希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德國消費者面對歐洲多國取消針對純電車的補貼、充電基礎設施不足以及高昂電價感到焦慮,而插混車型完美解決了續航與充電難題。以一款中國品牌的插電式混動轎車爲例,其超過1000公里的綜合續航、4萬歐元左右的高性價比價格以及6年整車保修、8年電池保修政策,讓德國消費者在“環保理想”與“實用需求”間找到了平衡。這不僅衝擊了歐洲本土品牌,更對日系品牌的混動優勢構成了挑戰。
在中東市場,中國汽車品牌的插混車型熱潮則呈現出另一番圖景。在阿聯酋Ali & Sons展廳,銷售人員哈立德告訴《環球時報》特派記者,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當地消費者對奇瑞、比亞迪等中國品牌插混車型的興趣顯著上升,在他看來,豐富而個性化的智能配置以及超高的性價比是中國品牌相比日韓品牌的核心賣點。
還有巨大增長空間
去年10月,歐盟成員國投票通過對部分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徵收最高35.3%反補貼稅。由於插混車型未被列入此次加徵關稅的範圍內,一些中國車企開始調整對歐出口策略。有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車企對歐洲市場的插混出口就開始擡頭。
德國汽車經濟學者明格爾斯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分析稱,在混動汽車領域,日本企業無疑是全球的先行者。中國插混汽車技術以電驅爲核心,與日系基於燃油車的混動系統形成差異化競爭,而當前歐洲汽車市場混動汽車的滲透率僅不到10%,還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明格爾斯表示,中國混合動力汽車在歐盟等市場銷售大漲,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性價比高;其次,中國品牌的車型往往能提供更廣泛的智能娛樂功能,而且設計更時尚、更現代。
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1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歐洲到中東,中國插混汽車出海的爆發絕非偶然。從技術層面看,中國企業通過“以電爲主”的架構,進一步實現了動力效率與成本的平衡。“與日系混動依賴燃油技術路徑不同,中國插混技術則更接近純電驅動的邏輯,這使得車輛在純電模式下可行駛更長距離,同時保留燃油補充的靈活性”。中國的插混汽車不但技術水平高,而且很多車型的綜合性價比已經超過了燃油車。例如在上月的上海車展上,某國產品牌的插混車一箱油可以跑2000多公里,而燃油車最多隻能跑1000公里左右,油耗也是插混汽車的3倍到4倍。
張翔進一步分析稱,從市場層面,全球充電基礎設施的滯後爲中國插混創造了獨特機遇。歐盟和美國的新能源充電樁“車樁比”遠遜於中國。根據乘聯分會整理的中國充電聯盟的數據分析,近年來,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範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目前按照1個公用充電樁等於3個私人充電樁測算,中國2024年增量市場的純電動車車樁比已接近1∶1。充電焦慮迫使不少歐洲消費者轉向插混。此外,中國國內產業政策對純電與插混的“一視同仁”也爲車企技術路線選擇提供了自由度。這種多維優勢疊加,使中國插混車型在海外市場形成“降維打擊”。
迎接新的競爭態勢
中國插混汽車在全球多個市場“狂飆突進”的同時,一些新的競爭態勢也在逐漸形成,對中國車企發出新的“考題”。德國Ecomento網站報道稱,在歐洲市場,日系車企正在混動領域發起反擊——豐田2025年一季度在歐洲售出25.8萬輛插混車型,同比增長155%,其插混技術雖基於燃油平臺,但憑藉品牌認知度與成熟供應鏈仍佔據優勢。目前全球80%的混動車市場由日系品牌佔據。德國《世界報》預測,2025年全球混動汽車銷量將創新高,一場全球範圍的競爭剛剛開始。
明格爾斯表示,這意味着全球混動汽車的市場潛力仍然巨大,變數也依舊存在。中國品牌汽車在保持高性價比的同時,要繼續加快技術創新,構建更加完善的服務網絡。
據以色列媒體“globes”報道,2025年前4個月,中國品牌在以色列汽車市場份額創歷史新高。不少消費者對這些中國車的性價比表示認可,但希望在售後服務和零配件供應方面有所改善。有阿聯酋和沙特的消費者反映,中國汽車品牌的官方授權服務中心數量略顯不足,導致維修成本高企。
沙特首都利雅得一位購入中國插混汽車的車主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新車的城市通勤低油耗表現令人滿意。但他也坦言,在維修保養過程中,一些零部件需從中國訂購,導致維修週期過長。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對進口車輛的政策和法規各異,中國車企在進入這些市場時,需面對複雜的認證和合規流程,增加了運營難度。
爲克服上述挑戰,中國車企正在積極尋求本地化戰略。例如,比亞迪近日出資1000億美元,在土耳其投資建設年產15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工廠。奇瑞等品牌也在尋求與當地經銷商合作,建立更完善的銷售和服務網絡。
【環球時報駐埃及、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黃培昭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