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再發文談統一好處:統一後「愛國者治臺」

新華社繼26日刊發署名「鍾臺文」的「臺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一文後,27日傍晚再發佈署名「鍾臺文」文章「兩岸關係發展和統一利好」,講述兩岸統一的好處。圖爲今年三月兩會閉幕前,警察小組在天安門廣場巡查。(美聯社)

新華社繼26日刊發署名「鍾臺文」的「臺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一文後,27日傍晚再發佈署名「鍾臺文」文章「兩岸關係發展和統一利好」,講述兩岸統一的好處,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及統一後,將實行「愛國者治臺」、高度自治等。這也是新華社連續兩天以署名鍾臺文對兩岸議題做出表態。

文章中將兩岸統一的好處分成五點闡述,分別是:一是尊重生活方式、保障合法權益;二是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分享國家發展紅利;三是財政儘可用之於民,盡享國家整體資源;四是共享大國尊嚴;五是遠離戰爭風險。

一段時間以來,民衆最關注統一之後,原本自由、民主生活方式會被迫改變,同時在歷經一國兩制下愛國者治港等議題之後,輿論界一度擔憂可能出現愛國者治臺的議題。而這次文章直接提出愛國者治臺。

文章針對統一後社會制度提及:「我們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臺灣地區現行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實行『愛國者治臺』、高度自治,廣大臺灣同胞可以真正當家做主,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愛臺愛鄉的感情將得到充分照顧。」

在經濟上,文章稱,統一後,臺灣將突破經濟發展瓶頸,進一步分享國家發展紅利。兩岸共同市場建成後,臺灣商品進入大陸將全部實現零關稅,臺灣企業可以依託大陸雄厚的資金、龐大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做大做強。此外,兩岸產業鏈將深度融合,臺灣的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生物科技等優勢產業可與大陸產業優勢互補,兩岸企業完全能夠攜手發展,走向全球。

在財政與民生議題上,文章稱,統一後,臺灣財政稅收儘可用於改善民生,現行防務預算不再爲「臺獨」分裂買單,將可以大量投入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領域。且國家可以投入支持臺灣的民生建設,臺澎金馬的高速公路、高鐵、機場等基礎設施將得到極大改善。

在對外關係上,文章稱,臺灣民衆可以共享民族榮耀,共享「大國」尊嚴。臺灣同胞將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真正體會到作爲大國公民的尊嚴和驕傲。經中國中央政府批准,外國可以在臺灣設立領事機構或其他官方、半官方機構,國際組織和機構可以在臺灣設立辦事機構,有關國際公約可以在臺灣適用,有關國際會議可以在臺灣舉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25日在「紀念臺灣光復八十週年大會」強調,大陸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願以最大誠意、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並列舉,「和平統一」後有強大祖國作後盾,臺灣會有「七個」更好:臺灣經濟發展、能源資源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障、對外交往、臺灣同胞民生福祉、精神文化生活「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