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本科生髮表14篇SCI論文:學術浮躁之風必須狠剎
一段時間以來,類似本科生已發表14篇SCI論文等荒誕事件頻繁進入公衆視野,暴露出學術界存在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問題。學術浮躁之風背離科學精神,危害學術生態,必須狠剎!
學術研究是複雜細緻的腦力勞動,需要廣泛佔有材料、深入調查研究、反覆分析論證,有些還要開展實踐檢驗,是需要花時間、耗心血的苦功夫。一味追求進度和數量,只會催生大量學術“複製品”“劣質品”“假冒品”。這些低質重複的“研究成果”浪費社會資源,消耗科研人員的寶貴年華和精力,更影響科技創新的實效。
不完善的考覈評價制度是學術浮躁的重要根源。在一些科研院校,衡量科研人員貢獻主要看論文和項目數量,職稱晉升、評崗定級、稱號獲得、獎項申報等皆與之掛鉤。這種“以數字論英雄”的單一評價體系,給科研人員帶來“一刀切”的沉重壓力;在一些學校,以表格報告等爲代表的短期功利化的考覈指標與基礎學科的學術研究規律相矛盾,科研人員很難靜下心、沉住氣;甚至不少非科研人員也被捲入“學術錦標賽”,有的高校輔導員和行政人員、醫院的醫生等都揹負着論文要求。
在這種氛圍下,尋求“短平快”、選題蹭熱度的浮躁之風愈刮愈烈,滋生了很多學術不端行爲。
狠剎學術浮躁之風,需要深化評價體系改革,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製度。近年來,部分高校探索多元的學術評價體系,收穫了不少經驗。相關部門也要立好“指揮棒”,優化論文和項目在考評體系中的權重,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體現對人才成長規律和人才價值的尊重,讓人才評價機制真正發揮正向激勵作用,充分解放創新生產力。
學術需要“靜修”“慢養”。狠剎學術浮躁之風,還要不斷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健全青年科研人才權益保障機制,創造充分和良好的學術發展條件,讓他們有甘坐“冷板凳”的勇氣和底氣;強化“代表作”制度,將十年磨一劍的學術突破與短期成果區分,增強學術人才潛心攻克真難題的信心;此外,還要持續搭建科研誠信機制,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爲的懲處力度,堅決捍衛學術純潔。
來源:李紫薇/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