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驊:AI巨頭2至3年分勝負
信驊董事長林鴻明。圖/信驊提供
在人工智慧(AI)霸權之戰中,資金已成最廉價的籌碼;谷歌以24億美元(約新臺幣770億元)天價,成功「攔截」OpenAI對新創公司Windsurf的收購案,Meta也開出2億美金薪酬攬才,已快追上頂級球星身價。信驊董事長林鴻明分析,AI巨頭正在與時間賽跑,預估未來2~3年內,競爭態勢就會大致底定。
林鴻明觀察,OpenAI營收拉昇速度快,Meta危機環伺、祭出重金挖腳蘋果AI基礎模型負責人,顯見現在AI產業正在跟時間競賽,未來大家都懂了就沒有價值;OpenAI訂閱數(Subscription)的成長,代表着AI的相關應用陸續發酵。他認爲,最快2~3年內AI產業就會分出勝負,市場只會記得前兩名。不過,OpenAI也成挖角重災區,據悉,Meta至少挖走七名頂尖研究員,更對核心成員開出「4年3億美元」合約,首年即可兌現1億美元股票;執行長Sam Altman雖然表示「最優秀員工未流失」,卻也不得不以百萬美元留任獎金反制。
如同資本市場一樣,更多的錢只流向AI。Meta其實持續進行裁員,今年2月宣佈裁減5%員工、集中於非AI項目,谷歌今年6月也傳出啓動自願離職計劃。顯然大廠正在減少基礎工作,傾資源全力發展AI,而工程師開發出來的AI正在取代更多崗位,相當於革自己的命。
AI造成的兩極分化只會更明顯。林鴻明也點出半導體大者恆大的趨勢,在先進製程開光罩、NRE(委託設計)都會是一筆龐大的費用;他認爲,經濟規模未來代表的意義是,可以採用更先進的製程、做出非常獨特的功能,與對手大幅拉開。信驊首開業界先河,以12奈米打造BMC(遠端伺服器管理晶片)。林鴻明表示,AI伺服器的需求,使晶片開發步調正在加快,除了GPU商機之外,CSP大廠積極開發,信驊也獲得更多ASIC商機;由於更高的靈活度,持續與客戶在進行架構發想,未來BMC不再是標準品,而是Service business。
伺服器業者透露,未來在液冷散熱的SideCar(邊車)需要許多監控來確認是否漏水,BMC在cooling(冷卻)上也有許多應用,BMC整體市場規模持續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