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長期未治 恐引腦中風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或呼吸急促等症狀,但約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時機。(王家瑜攝)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但危險性卻常被低估,若長期未治療,心臟不規律跳動會讓血液滯留於心房,形成血栓並隨血液進入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80歲李伯伯多年飽受心房顫動折磨,雖然用藥物控制病情達20年,但期間反覆發作,直到接受脈衝場消融術(PFA)治療,症狀顯著改善,恢復健康自在的生活。

根據統計,全臺約有2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每年新增約2.5萬例,65歲以上族羣平均每20人就有1人罹病。病人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疲倦或呼吸急促等症狀,但其中三分之一病人無明顯症狀,容易延誤治療時機。

萬芳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敏雄表示,治療心房顫動通常會先以藥物控制心跳速率或恢復心律,但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如Amiodarone(胺碘酮),雖能有效壓制心律不整,但副作用極大,常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或亢進),另外眼睛容易發生病變影響視力,病人也可能肝功能異常、皮膚病變,甚至產生不可逆轉的肺纖維化,長期使用風險不可忽視。因此當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或副作用過大時,需考慮進一步介入性治療。

臨牀常見的手術方式包括射頻消融術與冷凍消融術。射頻消融術利用熱能燒灼異常心律組織,雖已成熟應用多年,但手術時間長達3至4小時,且熱能可能波及肺靜脈、食道等周邊正常組織,增加併發症風險;冷凍消融術雖能縮短手術時間至約90分鐘,但因冷凍氣球接觸面積有限,對複雜病竈或肺靜脈以外的心律異常治療力不足,同樣存在可能會傷及心臟附近組織的風險。

脈衝場消融術的問世,爲心房顫動治療帶來了重大突破,此技術透過高強度電場作用在細胞膜上,讓細胞膜產生小孔,進而讓不健康的心臟細胞失去功能,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周邊健康組織,不會傷及周圍的神經、血管或食道等重要器官,不僅提升了治療安全性,精準治療的特性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