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從最高處到最廣處——當大衆滑雪場有了國家隊教練
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1日電 題:從最高處到最廣處——當大衆滑雪場有了國家隊教練
新華社記者
春節期間,在天山腳下的新疆白雲國際滑雪場,一場春雪讓雪友們頗感欣喜,也讓滑雪教練們更爲忙碌。每到雪季,這座大衆滑雪場都人流不斷。吸引滑雪愛好者前來的,除了雪質好、價格優,還有前國家滑雪隊隊員、教練的指導。
蛇年春節是東北姑娘許秀娟在新疆過的第六個春節。這位前單板滑雪國家隊隊員、教練員,現在是白雲滑雪場單板滑雪總教練。從競技體育的金字塔尖,到面向社會的大衆運動,從最高處到最廣處,她一直在踐行自己的諾言。
許秀娟很清晰地記得,2017年1月23日,崇禮,她作爲單板滑雪U型場地國家隊的一員,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時的許秀娟說:“我非常開心,同時也感到了責任更重。爲了祖國冰雪事業發展更好,我也需要做一份貢獻。”
退役後,許秀娟做過國家單板滑雪隊的教練,也曾以援疆幹部身份赴疆工作。最終,她也在這裡有了家庭、孩子和自己熱愛的事業。
“新疆的冰雪資源太好了!這裡雪質好、空氣好、天氣好,特別適合滑雪。”許秀娟說,最初吸引她的是新疆的雪質和氣候,但在她最初來這裡時,“還很缺非常專業的、能面向大衆普及滑雪運動的教練”。
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的許秀娟創辦了一家培訓機構,面向大衆推廣冰雪運動,並與白雲滑雪場合作開展教學。除了日常付費教學外,她還經常在滑雪場、當地中小學開辦免費公開課。
五年多來,經她培訓的教練和學員已經有幾千名,她與很多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些教練學成之後散佈在新疆乃至全國的滑雪場,但會時常回來聯絡感情,“白雲”儼然成爲一座滑雪教練培訓基地。
作爲中國第一批單板滑雪選手,能成爲這項運動在新疆的一名“播種者”,這讓許秀娟感到很開心。她說:“我可以說是從‘金字塔尖’下來,從事大衆冰雪工作的。我也遇到過許多高薪、體面的機會,但在這裡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我沒有辜負自己的職業生涯。”
更讓她感到享受的,是“這裡家一般的氛圍”。她說:“身邊的同事和客人都特別好,我們通過滑雪相識、也因爲滑雪感情越來越深。”
更廣闊的空間,並不僅僅是對許秀娟一個人,更是對這座滑雪場、這項產業的各方面從業者。
坐落於烏魯木齊南山景區的白雲國際滑雪場,是新疆最早建成投運的滑雪場之一。自1997年建成以來,這裡見證了新疆冰雪運動的發展,也成爲衆多從業者和愛好者的精神港灣。
居住在滑雪場附近水西溝鎮東灣村的海涵,是一名典型的“雪二代”。每逢雪季,周邊村民大多會來滑雪場兼職,擔任教練、後勤等不同工種。海涵的父親是這裡的滑雪教練,身爲體育教師的海涵,也會在假期來到滑雪場,以單板滑雪教練的身份爲“白雲”做貢獻。
“過去,我爸會騎馬把遊客帶上山,如今雪場已經有了許多條纜車和魔毯。”這名回族小夥告訴記者,這是“馬背上的情誼”,周邊幾個村的村民都把滑雪場當作自己的家。
“我在這裡一個月能拿到兩三萬元的收入。”海涵說,他的堂弟海瑞也在滑雪場工作,月薪能拿到一萬多。二十多年來,滑雪場爲周邊村落帶來了就業和發展,村民冬天在滑雪場工作,夏天搞農家樂。土房子變成了“小二層”,交通工具也從馬匹換成了小汽車。
“我們每一個在滑雪場工作的村民,都把這裡當作自己家來維護。”滑雪場大廳內,隨處可見拾金不昧、見義勇爲之類的錦旗。海涵說,大家工作的初心,都是爲了雪場的名譽,讓每一位遊客都感到開心、安全。
在滑雪場負責人陳連生看來,這是一個將心比心的過程。周邊村落多民族聚居,民風淳樸,在滑雪場剛開業時,不少人就主動來幫忙。“直到現在,如果我們需要做一些體力活,在村裡的人還是會來滑雪場搭把手。”
“滑雪場的發展離不開村民。每逢節慶,我們都會爲村子發放福利,大家來滑雪也是終身免費的。”陳連生說。
這樣的氛圍也在向消費者傳遞。多年來,這裡名氣愈盛,但依然保持相對親民的價格;營銷活動務求一目瞭然,遊客遺失或損壞裝備也無需賠付;每年,滑雪場還會舉辦公益賽事“白雲杯”,幫助各級別愛好者比拼競技、檢驗水平。
每逢雪季,這座規模不大的滑雪場就變得熱鬧起來。滑雪場的回頭客佔比很高,外地遊客也能佔到20%以上。不少教練告訴記者,許多老顧客儘管不在烏魯木齊居住,還是會在冬天專門“回家”滑滑雪、看一看。
“白雲”不是孤例。“冰雪經濟”升溫的背後,是專業與溫情的交織。全國各地,一座座滑雪場正在蓬勃生長,帶來就業和發展、歡樂與溫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