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2025年起勢騰飛,看天開園裡的創業故事

津雲新聞訊:蛇年新春來臨,天津天開雲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安邦忙碌着,新的一年,公司洽談的近30個項目,陸續向前推進。即使持續到年底,劉安邦也未停歇,這種忙碌的感覺讓他十分高興,預示着2025年一整年,公司的業務都將蒸蒸日上。

北京轉戰天津,遭遇“水土不服”

而在最初入駐天開園的時候,劉安邦與他的創業團隊已在北京率先完成創業,而且非常成功。北京融科資訊中心(即聯想總部項目)的成功讓他們信心滿滿,在熟知的領域再次創業,而且還毗鄰母校天津大學,這得天獨厚的產學研優勢,讓他們欣喜不已。

最初成立的雲棟綠信(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駐天開廣場5號樓的項目,他們是經過天津大學層層篩選出來的項目,不止他們自己,就連天開集團的領導們,對劉安邦所在的創業團隊也都抱有極大地期待。

但落地天開園,初創公司的發展卻不盡人意。“項目內容這麼好,爲什麼還沒有開展業務?”5個月後,領導問了劉安邦這樣一句話,而這也正是他們團隊困惑的地方。

爲什麼項目在北京開展很順利,在天津卻遲遲落不了地,拿不下業務?問題出在哪?劉安邦也很困惑。

“我們創業團隊的4個人都來自天津大學,畢業後圍繞本專業進行創業,核心創始人目前還在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任教,最初我們在北京成立的創業公司,項目運營十分成功,有機會回到天津創業,我們都很高興,而且天開園距離母校非常近,但項目就是遲遲沒有進展,顯得有點‘水土不服’。”劉安邦苦笑着回憶當時的境況。

那段艱難的時間裡,他們並沒有放棄,一直在參加天開園的各種沙龍、與客戶洽談、彙報演講等,在不懈努力下,轉機悄然到來……

第一次轉機出現,企業步入正軌

自2023年5月18日成立天開園,爲初創企業提供了融資、人力資源、財稅法、知識產權等“一攬子”幫扶政策,初創企業能夠在這裡發展。而這些,也正是劉安邦與團隊十分看重的一點,能夠幫助企業迅速步入發展正軌,爲初創企業的發展提供專業支撐。

“天開園的創業政策非常好,而且政策兌現也非常及時。這裡還有很多我們產業鏈上的企業,也有我們需要補鏈的客戶,豐富的創業生態資源讓我們能夠發展下去。”劉安邦說。

劉安邦所從事的創業項目,簡單來說,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做樓宇大廈的能源管理,這符合“大城智管”的要求,爲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添磚加瓦。劉安邦與創業團隊打造的AI智慧運維繫統,猶如看不見的設備管理虛擬專家,讓身處樓宇大廈的上班族,有了更加舒適的感受。

AI智慧運維繫統的數據管理複雜,像溫度、溼度、PM2.5、TVOC等多項指標,都納入了AI 管理中。而這些細緻的調節,不再需要後勤人力來保障,取而代之的,是這套AI智慧化系統。

“這套AI智慧運維繫統,通過人的經驗總結和科學化的修正、糾偏,形成基礎算法,達到媲美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水平,之後利用大數據對基礎算法進行訓練,在雲端進行實時計算及指令下發,最終達到智慧、舒適、低碳的設備運行。”劉安邦說,“以北京融科資訊中心項目的管理爲例,運用AI智慧運維繫統以後,使得運維人員成本壓縮了80%,能耗成本降低了15%,而且舒適度提高了,確實達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對於劉安邦的創業團隊來說,如果說北京的創業是從0到1的起步,那回到天津,回到天開園的創業,就是從1到N的過程。

從政策支持到軟環境塑造,天開園猶如創業的蓄水池,各種創業思想、項目在這裡產生並落地。而劉安邦與他的初創團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慢慢在天開園立住了腳……

1到N擴展應用場景,企業發展迅速起勢

天開園的創業氛圍,猶如曾經的北京中關村,擁有自由的創業環境,創業思潮迸發,項目有效落地,政策執行到位,資金兌現及時……有了天開園的第一次助力,助力劉安邦的創業項目,第一步走穩了。

而企業的第二次被助力,像是貴人相助,也像伯樂發現千里馬,是項目真正實現從1到N的過程。

一次巧合機遇,2023年底,劉安邦參加天開集團組織的天開園企業座談會,會上與天津丞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詠交流洽談,企業的應用場景拓展也就從這時開始,全面起勢。

天津丞明集團從2009年成立會計師事務所起步,經過15年的發展,如今業務範圍包括資產評估公司、稅務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諮詢公司、物聯科技公司、投資公司等,成爲多元化專業聯合體企業。

最初,丞明以第三方綜合服務機構身份入駐天開園,自入駐以來,爲21家企業提供累計70餘份的合同修訂及審覈,包括:勞動用工合同、商品採購合同、投資協議、知識產權合同等;爲19家企業理清原有股東角色分工,重構股權結構;爲12家企業提供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雛鷹企業、技術服務合同等資質申報輔導;爲4家企業就組織結構搭建、融資規劃、OTC掛牌及上市路徑規劃等提供量身定製的諮詢方案;協助1家企業跑通商業模式,編制商業計劃書參加創業大賽並進入決賽。

“2024年上半年,我們與雲棟科技團隊開始了接洽溝通,並最終在天開集團的支持下,於2024年11月份,我們三方合資成立了天津天開雲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詠介紹說。

說起緣何投資雲棟公司,他告訴記者:“我們看好劉安邦所在的創業團隊,在我們的調研評估中,他們的技術是非常有市場潛力的,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場景落地,而爲創業團隊搭建匹配的應用場景是我們擅長的領域,這也是我們投資的初衷。”

調研後,高詠爲劉安邦開出治理“水土不服”的“良方”,創業項目落地天津的關鍵是要“因地制宜”。

高詠的企業做過調研,天津市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多,業務應用場景廣闊,若這些場景應用這套AI智能運維繫統,10%能率能耗節約費用將至少達到2.5個億。“這是一筆很大的降本費用,也是未來實現節能降碳目標的有效舉措。”高詠說。

項目發展有了很大起色,劉安邦的創業團隊研發力量,也從最初來天津的三五個人,增加到如今22個人。新年新期待,劉安邦期待着,2025年繼續拓展應用場景,希望AI智慧運維繫統廣泛應用於地鐵站、機場等“三站一場”,也希望在醫院學校等場景中發揮技術優勢。

“從最初沒有迴音,到如今彙報完項目,客戶會主動了解我們公司,從最初觀望到主動回訪,這是很明顯的發展轉變。”劉安邦笑着說。

劉安邦團隊的創業故事,在天開園續寫着,他們的經歷彷彿闡述着,創業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在適宜的創業氛圍中,尋找到良機,企業將會有質的突破和發展騰飛。

而新的一年,高詠也在用一雙慧眼,持續挖掘着天開園那些有潛力的企業……

(津雲新聞記者 苑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