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景創造“咖啡+”效應
小門臉、石頭牆、白色大門……天氣逐漸暖和,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銀海大世界的咖啡店vanilla cafe內坐滿了顧客。來自河北的“00後”李秋玉慕名前來,“我喜歡這裡的手衝咖啡,同一種豆子,可以品嚐到冷熱兩種口味。當然,無敵海景是最主要的”。
“無敵海景”是衆多遊客來青島打卡網紅景點最看重的體驗。在青島,“可以看見海”的咖啡館與山海相銜的景觀一道,成爲城市風貌的標配。在太平角一路的沿海一線,集聚了大大小小數十家咖啡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島“咖啡角”。
場景,是人們對咖啡館的天然屬性要求。對於絕大多數顧客而言,環境是吸引他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交媒體上,青島和海景的結合成爲咖啡館打卡景觀裡的熱門。
對“Z世代”旅遊羣體而言,旅遊時探訪當地知名咖啡店是旅遊目的之一。在太平角Sòf咖啡館,咖啡機的磨豆聲與手衝壺的水流聲交織,空氣中瀰漫着咖啡特有的焦香。據店員介紹,旺季時館內需排隊取號,一座難求。“我覺得青島是咖啡文化最濃厚的北方城市之一。”在網上做了整整幾天功課後,陝西遊客顏嘉楠將休假的首站選在了青島。“Sòf的氛圍感、空間設計、咖啡種類和口味令人印象深刻,適合拍照、打卡、獨處、閱讀,是享受咖啡時光的理想之地。”
新場景提升了“咖啡+”文化的消費生態,讓咖啡的文化社交屬性得到最大化昇華。坐落於浮山森林公園內的巢·生活館,天然擁有湖光山色、林木美景。“在和友人爬山時偶然發現了這一處小院,後來就成爲常客了。”在附近工作的白領曹蕾說,“空間夠大,不但能和三五好友談天說地,還能辦幾十人的活動。”除了咖啡廳、餐吧,巢·生活館室外約700平方米的草坪可舉辦婚禮、音樂節、派對等多樣活動。在青島市南區,如巢·生活館一樣的“咖啡+”新業態不斷涌現,“咖啡+書店”“咖啡+鮮花”“咖啡+露營”等,混搭風颳進實體店,咖啡館成爲聯結多元文化和美好生活的載體。
新賽道跑成快車道,咖啡正在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據瞭解,目前,青島市市南區共有咖啡館超500家,其中精品店約八成,主要受衆爲18歲至35歲的年輕羣體。
“每個工作日的早上都是被咖啡喚醒的。”在“95後”高志磊的外賣訂單裡,咖啡訂單是大頭。他的工作地點在五四廣場附近,大大小小的咖啡館星羅棋佈,很多同事習慣了在通勤路上隨手外帶一杯咖啡。“速溶、現磨、掛耳,這些年我喝過的咖啡品類不計其數,這還是上大學時逛大學路咖啡館養成的習慣。”
高志磊提到的大學路咖啡館,是青島著名的咖啡一條街。這裡不僅有網紅牆和老建築,更是咖啡茶藝手工作坊一條街,李想珈、愚唐、長頸鹿等咖啡店都擁有不少擁躉,其中,李想珈的成長軌跡是近年來青島咖啡市場快速發展的縮影。繼大學路店、瞿塘峽路工廠店後,今年,李想珈擬在團島農貿市場開新店,成爲青島首家“農貿市場咖啡館”,在煙火氣中傳遞咖啡獨有的社交文化。“在瞿塘峽路工廠店,我們以工業風爲核心,通過空間分層、生產透明化及傳統元素點綴,打造出兼具功能性、美學性和體驗感的複合咖啡空間。在這裡,顧客可以透過透明玻璃隔斷觀看咖啡烘焙過程,沉浸式感受從咖啡樹到咖啡液的全流程。”李想珈主理人高振貴說,“即將開業的團島農貿市場店,我們希望它能融入日常生活,讓人們買完菜後能順便帶杯咖啡回家。”
個性化、本土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咖啡品牌不斷崛起,爲青島咖啡經濟新生態持續賦能。一杯氤氳着獨特香氣的咖啡,喚醒了青島消費新動力,也成爲青島城市文化記憶的生動註腳。(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