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偏鄉自來水接管困難 議員推創新工法開先例

新北市議員黃心華提出創新提案,鎖定新店區直潭裡下石厝路一帶,透過技術革新與跨局處協調,成功啓動首例「附掛+淺埋」自來水接管工程。圖/翻攝自黃心華臉書

新北市自來水普及率雖達97%,仍有逾8萬人生活在無法接管的邊陲地帶,長期仰賴簡易取水系統,水質與穩定性堪慮。新北市議員黃心華日前在議會提出創新提案,鎖定新店區直潭裡下石厝路一帶,透過技術革新與跨局處協調,成功啓動首例「附掛+淺埋」自來水接管工程,盼爲偏鄉水權翻開新頁。

「這些地方的居民不是不想接,而是根本接不到。」黃心華指出,直潭裡居民多年以簡易山泉取水過活,水質缺乏保障,且遇乾旱、豪雨就面臨斷水風險。由於該地屬山區,傳統埋管需開挖超過1.2公尺深,工程造價高昂,施工難度極大,長年無法納入政府補助。

爲突破困境,黃心華主動召集市府養工處、臺北自來水事業處技術團隊現勘現場,提出兩大工法創新:其一是針對部分山壁地形採用「附掛式管線」,將水管固定在山壁或邊坡,無須大規模開挖;其二是針對可開挖路段,將埋設深度由1.2公尺降至0.7公尺,並加裝防護措施確保穩定性與安全性。

「在偏鄉山區,不會有重型車輛碾壓,傳統深埋設計過度保守,造成成本大幅墊高。」黃心華強調,開挖深度往往是影響工程費用的主因,這次透過技術協調與加固設計,大幅降低造價,讓原本不具補助條件的工程得以進入補助機制,「成本至少下降兩至三倍」。

然而創新工法並非一蹴可幾。黃心華坦言,早期公部門重視「保守安全係數」,對於附掛與淺埋做法均存疑慮,甚至曾遭技術單位質疑「違反法規」;所幸在多次協調後,北水處與養工處皆願意在法規容許範圍內彈性調整,最終達成技術共識,並由地方說明會整合民意後順利成案,成爲新北市首件以該工法申請中央補助的接水案例。

新北市水利局表示,此案屬自來水管線工法與道路開挖復原工程,由黃心華議員協調臺北自來水事業處與新北市養工處評估,水利局本身並未參與技術審查或審覈程序。至於相關法規是否需鬆綁,則仍需由自來水與道路主管機關進一步研議。

至於是否可能納入市府標準工法或技術指引推廣?水利局表示,目前該案尚在試辦階段,將待北水處執行成果出爐後,再評估是否擴大應用於其他供水困難地區。

黃心華則表示,這不只是直潭裡一處的突破,而是全臺偏鄉面對接水困境的潛在解方。他期許未來市府能更積極主動地協助各地提出創新做法,將有限的經費花在刀口上,讓真正需要的人得以「喝上乾淨、穩定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