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退場,超頭主播時代漸遠
8月18日晚,辛巴在其“8·18”週年直播中宣佈,因個人健康原因,將正式退出直播行業,他創立的辛選集團將由妻子初瑞雪接管。
身體問題之外,辛巴還被自創品牌致癌風波圍繞。鑑於其過往幾次隱退又幾度復出,辛巴這次退場究竟是被動的“不得已”還是主動的“以進爲退”?外界各種猜測都有。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以幾個超級主播轉身爲標誌,屬於超頭主播的時代正漸行漸遠。
作爲平臺的頭號主播,辛巴退場,符號意義遠超事件本身。從薇婭因偷逃稅被罰13.41億元,到李佳琦因“花西子事件”惹怒打工人遭遇信任危機、小楊哥帶貨月餅爆雷、老羅主動減少在“交個朋友”的直播場次……幾大超頭橫跨各大平臺,個體事件很快引發了公衆對直播帶貨行業的質疑。
流量和GMV飆升,導致以個人IP爲核心的主播容易被反噬。系統性風險接連爆發,也讓規避超頭風險成了主播本人、平臺、品牌各方不約而同的共識。
平臺不願意再扶持下一個超頭,直播機構也不再押注於一人,而是走向公司化、職業化、專業化。大主播集體減少直播場次,有人跨界轉型,有人退居幕後,暗合了直播行業整體去頭部化的大趨勢。
消費者也在自身的購物實踐中完成了對直播間的祛魅。
即便超頭主播能帶來極致低價,也未必意味着極好的購物體驗,而低價還有可能只是套路,隨之而來的便是大主播影響力、帶貨力下行。
產品質量難以保障、投流成本越來越高、坑位費佣金壓得商家喘不過氣。主播彷彿賺了所有人的錢,註定不能讓一個業態獲得健康持久的生命力。
主播曾經作爲生產和消費間的橋樑,將大量平價供給規模地聚集起來並帶入消費市場,但頭部效應和強勢議價權也將這個角色異化,變成鏈路中爭議最大的中間環節。
每年的“8·18”前後,辛巴總會搞點節目出來。這一次,節目的核心是自己以及逐漸告別超級主播的行業。
如今,整個直播行業的轉向非常清晰:監管趨嚴、增長放緩、野蠻生長的時代結束了。要讓圍繞超級主播的混亂無序與矛盾叢生,透過喧囂的表層,回到行業中去。
沒有了超頭的直播電商,應該是合規壓力之下,整個業態逐步實現從“追人”到“追專業”的轉變。用專業度的提升來倒逼選品規則重置,平臺重掌流量分配權,有競爭力的優質品牌奪回話語權,後端供應鏈真正施展魔法,讓消費者最終受益。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